沒人想聽你講道理、暴跳如雷,把溝通頻率調成「感受頻道」,將情緒說出來才能拉近心的距離,讓關係長長久久!

溝通的目的除了傳遞資訊以外,就是要獲得彼此在感受層面上的理解與共鳴,「述情」與「共情」是一體兩面,共情讓我們能理解他人,述情則是能讓他人理解我們。

圖:canva

「述情障礙」的表現,你中了幾項呢?

擁有「述情障礙」的人就像是情緒的色盲,無法區分心理感受與生理感受,無法爲自己的情緒命名,甚至無法形容自己的心情。要擁有述情的能力,必須先能夠體會並辨別自己的感受,並將其用言語表達出來。學會述情,不僅可以讓他人更好地理解我們的感受與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界線,化解衝突與矛盾,還能加速心傷的癒合。

用對頻道,更能引人共鳴

最能說明內心感受和理性之間關係的,是委屈和不公平這兩個詞之間的關係。例如,一個人因爲提早一會兒下班而被處罰了;另外一些人也同樣提早下班了卻沒有被處罰。

理性上,我們會說這不公平。這是一種評價。感受上,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心裡的感受可能就是委屈。而心裡的委屈和理性上覺得這件事不公平,往往是同時存在的。述情就是暫時先把理性部分的內容放在一邊,多加表達自己的感受。

有不少學員告訴我,當他們在公司遇到讓自己覺得委屈的事情時,一改原來說對方做得不公平的做法,變成告訴對方自己心裡覺得委屈,結果很容易就獲得了對方的理解,有的甚至讓對方改變了原來的決定。

比如一個學員看到公司年底的績效評估中沒有自己,心裡覺得委屈,因爲她這一年其實做了很多工作。於是她就去找主管表達了自己的委屈,結果主管就把她的名字加上了。

這樣看來,人與人之間有兩個溝通頻道:

①道理頻道:在這個頻道中,我們企圖透過評價、批評、指責、否定等在理性層面上講道理的行爲來表達自己、與人溝通。當我們在道理頻道中溝通時,我們就是在講「理」,通常難以達成目標。因爲只要對方不是那種內心特別強大的人,就很可能會產生難以覺察的羞恥、恐懼等痛苦感受。爲了防禦這些感受,他可能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甚至可能攻擊我們;

②感受頻道:在這個頻道中我們沒有講道理,而是說出了自己的感受,目的是去連結對方內心的愛、柔軟,也就是存在着感同身受能力、共情能力的內心部分。當我們講感受時,表達的內容是我們的感受,同時我們的表達方式也存在着照顧對方感受的動機,所以在這個頻道里溝通能夠同時兼顧雙方感受,因此也可以稱之爲講「情」。

當我們述情時,我們就是在感受頻道里與對方溝通。我們願意述情,是我們願意照顧對方感受,說明我們內心是有感同身受能力、共情能力的,只要對方內心也有這些,我們就能連上。

生活中要多加述情並減少評價、批評、指責等,儘量不在道理頻道里與人溝通,而更多在感受頻道中與人溝通,即更多地講「情」,較少地講「理」。畢竟對很多人來說,「理」講得實在是太多了,或者甚至只會講「理」。

而當我們嘲笑、羞辱、謾罵、攻擊別人時,可以說我們既不在道理頻道里,又不在感受頻道里,因爲這已經不是在溝通了,而是把自己的情緒付諸行動了。此時我們既沒講「理」,也沒講「情」。

本文摘自:《成熟大人的情緒溝通力》 趙永久着,方言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