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美國的對華戰略必須改變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9月24日文章,原題:華盛頓必須改變對華戰略 過去40多年,我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亞洲地區創建和管理企業。在與中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我也常與中國高級官員見面。在此期間,我目睹了美國政府對該地區的態度一屆又一屆的轉變。過去10年,華盛頓兩黨的優先事項越來越多地變成了保護美國工人免受全球競爭的影響。同時,美國戰略界開始熱衷於將中美競爭視爲一場“新冷戰”。

這種新出現的政策觀念是錯誤的,會適得其反。面對中國的挑戰,美國若想建立更有利的力量平衡,就必須調整路線。美國的下一任總統應該調整亞洲政策,在威懾的同時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如果沒有這樣的轉變,美國將面臨損害自身領導力和利益的風險。

美國和中國都是大國。兩國對國際體系的未來看法迥異。但與冷戰時期不同的是,華盛頓和北京同處於一個單一的國際體系中。它們都在爭奪該體系內更大的相對領導權和影響力。

冷戰期間,蘇聯是一個孤立、資源豐富的經濟體,其工業和經濟實力遠弱於美國。相比之下,中國已深深融入全球經濟,經濟總量佔全球總量的約17%,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

美中兩國的經濟相互依存。即使近年來政府採取了減少這種相互依存的政策,美國也採取了控制軍民兩用產品出口的政策,但兩國最近的年貿易額仍接近7000億美元。

兩國的龍頭企業通過密集的全球價值鏈緊密相連。現在,供應鏈涵蓋了全球公司網絡。華盛頓和北京都在理性地限制對彼此關鍵產品的過度依賴,這些努力是雙方縮小對方籌碼和潛在脅迫能力的部分共同本能。但試圖完全切斷兩國間緊密的價值鏈是不明智的,不僅幾乎不可能實現,而且會對美國經濟造成損害,包括那些依賴中國中間產品和能力生產其產品的企業。

與冷戰初期不同,今天的美國和中國之間沒有固定的地理分界。但有一羣對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有着共同不滿情緒的國家,它們都在尋求最大限度地抵禦西方的影響和來自美國及其盟國的經濟壓力。

好消息是,北京認爲與西方的關係有助於其復興。1992年,我剛開始在中國做生意時,上海有的街道幾乎沒有照明,汽車也很少。人們騎自行車出行,燒煤取暖。如今,上海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現代城市面貌。數億中國人在一代人的時間裡擺脫了極端貧困。個人購買人壽保險,企業購買財產和意外傷害險以保護其資產。這些進步只有通過與西方接觸才能實現。無論是普通民衆,還是我所認識的高級官員和商人,都沒有忽視這一事實。

世界各國都着力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不願選邊站。原因很簡單。首先,美國目前的政治難以預測,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指望華盛頓會耐心推進長期戰略迫使中國崩潰。其次,國際社會並不希望讓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崩潰。再次,冷戰後美國將其治理理念強加給其他國家的做法臭名昭著。另外,遏制戰略代表着對美國影響力和權力侷限性的一種危險盲目性,華盛頓以外的國家很少認同這種盲目性。最後,對於美國的盟友來說,疏遠北京的代價和風險太高了。

美國在確定與中國競爭的界限時,聽取盟友意見將是明智的。全世界都不認爲當前是意識形態之爭。美國的夥伴也不希望中國成爲一個孤立、受傷和受委屈的大國。

我們是在爭奪相對權力,而非絕對權力,這與共存的理念是一致的。通過外交手段與中國官員直接對話是探索共存條件的途徑。接觸不是軟弱,也不是投降,是對現實的承認。美國在捍衛利益和原則的同時,也應保持戰略耐心。(作者爲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董事會執行副主席、安達集團董事長埃文·格林伯格,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