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將政治滲透到高等教育令人遺憾

本報記者 錢佳音崑山杜克大學成立於2013年,是經中國教育部批准、在崑山市政府支持下,由武漢大學和美國杜克大學在華共同創辦的一所中外合作大學。該校常務副校長約翰·奎爾奇從1981年起就曾多次到訪中國,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近期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他談到了中美教育交流的意義,以及對美國限制中國赴美留學人員等做法的不贊同。奎爾奇強調,教育和文化交流一直是跨越國界的重要紐帶,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對彼此瞭解越深,就越有可能實現相互理解與信任。環球時報:您1981年就曾到訪廣州。過去40多年,中國發生的哪些變化給您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奎爾奇:1981年的廣州之行是我當時旅行的一大亮點。雖然當時廣州被認爲是中國相對繁榮的城市之一,但街上幾乎看不到汽車,人們在稻田裡勞作,養鴨場數不勝數。印象中當時當地以農業爲主,幾乎看不到工業。從那時起,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1981年的中國,唯一和今天相似的或許只有養鴨場依然不少。自1981年以來,我幾乎每年都來中國。中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大城市的發展。許多曾是農田的地方,已變成現代化都市。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令人驚歎,今天的繁榮與43年前的情形完全不同。環球時報:您如何評價中美教育交流的意義?您認爲國際教育經驗會給兩國年輕一代帶來哪些潛在的積極影響?奎爾奇:在當今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尤其是美中關係緊張的背景下,我相信大家都會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我們對彼此瞭解越深,就越有可能實現相互理解與信任。教育和文化交流一直是跨越國界的重要紐帶,它幫助人們保持尊重與信任,進而促進和平與繁榮。擁有國際教育經驗有助於畢業生培養對多元文化的敏感性,這不僅有利於他們的個人職業發展,也會對與他們共事的每個人產生積極影響。環球時報:美國對中國赴美留學人員進行了各種限制。據報道,2023—2024學年,中國首次不再是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您如何看這一變化?奎爾奇:美國政府對中國學者與美國學者的合作實施了一些限制。我認爲,這將給知識進步和科學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令人遺憾的是,政治已滲透到高等教育中。環球時報:您曾提到中美之間存在信任危機。您認爲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中美兩國應如何解決這一危機?您認爲雙邊關係能夠走向穩定嗎?奎爾奇:拜登政府延續了特朗普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許多強硬舉措。不過,好消息是,拜登政府恢復了中美之間的雙邊對話機制。這些機制對保持兩國關係的平衡至關重要,有助於確保突發事件不會引發過激反應。我最大的希望之一是,不論美國下屆政府對華政策如何,這些雙邊對話機制能夠繼續存在。作爲教育工作者,我每天所做的事情,包括崑山杜克大學的日常工作,都是在爲促進美中文化和教育交流貢獻微薄之力。例如,今年8月,崑山杜克大學迎來500名新生,其中有56名是美國學生。雖然這個數字不算多,但依然是值得關注的成就。此外,爲響應中方未來5年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的號召,今年8月,我們從杜克大學及其他幾所美國大學邀請了71名美國學生來到江蘇省,進行爲期10天的沉浸式學習體驗。正如我所說,我們正在盡力而爲,朝着這些目標不斷努力,每一小步都有助於實現我們的目標。每一次美國人與中國人的接觸,都爲實現這一目標提供支持。環球時報:美國政府在電動汽車、芯片等領域對中國實施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您認爲這些措施會對全球經濟和技術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奎爾奇:如果美中能夠展開有效競爭,將會爲全球的繁榮作出貢獻。競爭能夠降低全球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成本,推動產品更快地發展,這將惠及全世界的消費者。歸根結底,我相信美國的消費者會選擇高質量、價格合理的電動汽車,而不在意它們是在哪裡生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