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私心造成全球經濟禍害
(示意圖/達志影像)
上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臺灣生產的晶片若因臺海危機而中斷,世界各地會爆發經濟危機。渠表面是在肯定臺灣的重要,核心用意卻在塑造臺灣處於地緣政治風險的形象,讓國際輿論跟着美國的危言起舞,將促使臺灣外資移出、臺商訂單轉移、產業外移,讓臺灣經濟陷於困境。
美國一向自私自利,何時竟關心起全球經濟?臺灣晶片生產尚未中斷,全球經濟早就被美國搞得動盪不安。2019年美中貿易戰突起,美國出口成長從7.7%驟降爲衰退1.4%,大陸則從9.9%降爲0.5%;在美、中拖累之下,全球出口成長從9.9%轉爲衰退3%,經濟成長從3.6%降至2.8%。美國在做的,豈不盡是些損人又不利己的事!
上月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William Alan Reinsch爲文〈出口管制:太多?太少?〉指出,國安顧問蘇利文曾表示,過去25年美國在科技方面採取和對手保持領先一到兩個世代的政策,拜登政府現則朝向超越這一政策,致力抑制大陸軍事能力。文章認爲過去的政策是有效的,因爲可促使美國高科技公司擴大獲利,再將獲利挹注到新一代產品的開發,同時維持讓大陸科技落後美國。
但基於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大陸一直在追求技術與產品自主發展的道路,甚至偷竊美國智財權,而伴隨美國擴大制裁,促使大陸更加速步伐。另一個則是大陸的軍民融合主義,民間企業具有支援軍方的任務,美國過去採取民用終端使用者和軍方使用者分離的政策不再管用,因此美國改變政策,回到冷戰時期對大陸採取全面的管制。
前述理由值得商榷,因爲不管是大陸追求科技自主的目標或軍民融合不分,早已行之有年。美國要對大陸科技發展掐脖子或全面防堵,只是其激化美中對抗大戰略的一部分,目的在藉着擴大美中對抗拉幫結派、重建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而美國對大陸的全面防堵,不僅將國際貿易規則完全置諸腦後,其各種制裁措施,尤其是出口管制,更以全球半導體及相關產業作爲犧牲。
大陸半導體制造技術水準雖仍落後先進國家,但已在全球分工體系扮演重要角色。亞洲地區是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且已經自成一區域分工體系。而在全球IC進出口中,大陸加計香港的出口佔全球36%,進口占56.5%,均是全球第1,美國對大陸半導體的制裁措施對亞洲的供應鏈體系帶來嚴重衝擊。此外,半導體是電子組裝產品的關鍵組件,大陸和亞洲是全球終端產品的主要工廠,半導體供應鏈的動盪將牽動下游組裝產業的位移,對全球經濟帶來重大不確定性。
美國對大陸的制裁措施中影響他國最大的是出口管制,但同時傷害到自家半導體產業的創新發展。美國無廠設計業、設備業、智財業等高科技公司利用大陸快速成長的市場獲取利益,再將利益投入龐大的研發支出,構成良性創新循環,日後這些業者的創新速度勢將減緩,受害的是美國和半導體產業。
再者,美國的出口管制是以申請出口許可爲基礎,2021年出口大陸的5923件許可申請中,通過的佔67%,否決的僅9%,其餘是退件,每件平均審查時間從2017年的37天拉長到81天,顯示美國政府的出口管制是勞民傷財、成效有限,而且製造了更多政商勾結貪腐的機會。
美國對大陸的全面防堵需以盟邦的共同支持爲前提,包括「晶片四方聯盟」和「印太經濟架構」等都未能順利開展,原因是未能創造聯盟的大利及利益共享,反處處以美國私利爲先,註定對中政策將遭遇強大阻力。(作者爲前經建會主委、前經濟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