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駐中大使羅德:沒有比「對中接觸」更合理的選擇

美國前駐中大使羅德(Winston Lord)撰文表示,中美各個層級都應該保持溝通,如此有利於探討彼此的紅線和核心利益,「除『接觸』政策外,沒有其他更合理的選擇」。(示意圖/美聯社資料照片)

中美陷入結構性緊張關係,美國前駐中大使羅德(Winston Lord)撰文表示,美中之間有着廣泛且不可切斷的經濟聯繫,中美各個層級都應該保持溝通,如此有利於探討彼此的紅線和核心利益,「除『接觸』政策外,沒有其他更合理的選擇」。與此同時,雙方可以且應該在某些全球性問題上合作。

羅德生於1937年,曾任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助理國務卿等,於1971年陪同季辛吉秘訪北京,並參與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和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的會談。他在1994年助理國務卿任內,因從嚴解釋一箇中國政策,反對時任臺灣總統李登輝於夏威夷過夜,引起美國國會及輿論譁然。

大陸《環球時報》3日刊出羅德專文表示,就像冷戰時期一樣,我們必須爲目前的中美關係確定一個底線,以避免兩國發生直接衝突。因此,中美兩國也需要建立「護欄」並進行軍事交流,以防止發生誤判和事故;中美各個層級都應該保持溝通,這樣有利於探討彼此的紅線和核心利益。

但羅德也指出,現在的中美關係和冷戰時代的美蘇關係存在重大差異,譬如美中之間有着廣泛且不可切斷的經濟聯繫,因此拜登政府對中美經濟關係採取的是「去風險」而非「脫鉤」;該原則也適用於學生、科學家、文化和媒體等非經濟領域的兩國交流,我們應該對此予以支持。

在美國國內,有一些人認爲「對中接觸」政策對美國是戰略失敗。對此,羅德駁斥道「恰恰相反」,因爲無論從50年前還是現在看,除「接觸」政策外,沒有其他更合理的選擇。透過「接觸」政策,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給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帶來了許多好處。

針對臺灣議題,羅德認爲,美國不應拋棄「戰略模糊」政策,因爲轉向「戰略明確」將摧毀半個世紀的一箇中國政策,顛覆美國與北京的關係,併爲臺灣一些人採取挑釁行動「開綠燈」。

談及拜登政府對中國加強科技出口限制,羅德強調,中美兩國擁有巨大的共同經濟利益,美國在保護敏感領域的同時,不應損害這些經濟利益。由於供應鏈、第三國的參與、雙重用途的技術和產業政策所附帶的不良影響,「小院高牆」政策將很難實施。

羅德表示,中美關係發生變革的主要驅動因素,是中國顯著且迅速地崛起,不僅成爲地區大國,而且在經濟、軍事和地緣政治方面成爲全球大國。「這就產生了老牌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的競爭動態」。歷史告訴了我們這種變化帶來的複雜性,甚至有發生衝突的危險。

羅德重申,在兩國關係面臨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存在的挑戰是透過溝通、交流、建立護欄和規則以避免無意或者有意的衝突。與此同時,除經濟和地緣政治競爭之外,雙方可以且應該在某些全球性問題上合作,包括氣候變遷、全球健康和流行病、核問題及防擴散、全球經濟,以及最前沿的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