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通識教育你知道多少?一篇幫你答疑解惑!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從古希臘的自由教育 (Liberal Education, 臺灣翻譯爲博雅教育) 的概念發展而來,重視學生基本素質培養和心智的訓練,如邏輯推理,數學思維,科學常識,語言修辭,人文知識等等。它的成品是一個文化的人。與之對應,專業教育(Professional Eduation 或者 Vocational Education) 重視學生某種專門職業技能的培養,它的成品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專家。

美國大學奉行什麼樣的通識教育?

一般情況下,美國的大學課程可以分爲三類:

專業課(major requirement)

選修課(elective course)

通識教育課程(general education requirement)

而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大學的課程只有專業課和選修課之分,那就是選定一個特定的專業,然後學習領域內的知識,比如持續不斷地學習工程類、商科、計算機知識等等。這就會導致上述所提到的情況,學生們可能很好地掌握了這些專業知識,但是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等問題,使他們無法順利地與社會接軌。

這時,通識類課程應運而生。好比說你選擇了工程類的專業,但你還被要求同時學習文學、英語、社會科學等科目。這一類的選課方式,在美國大學裡通常以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的形式呈現——完成本專業的學分之外,還要通過選修的方式完成其他專業領域的課程。

課程設置

通識教育體系設有什麼課程?

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分類,但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體系基本上可以劃分爲9大類:

寫作: 主要教授學術類寫作的基本綱要,包括如何立論點,引論證,找證據,得結論等。

專業寫作: 教授更高級的寫作技巧,常常與專業課相結合,提升學生在專業領域方面的閱讀和分析能力,從根本上避免了空有一肚子知識,但沒有整合和分析寫作的能力。

西方文化研究: 涉及歐美的文化和歷史,對於美國人和留學生來說,不管從事什麼行業,總得知道腳下這片土地的由來吧。

少數文化: 指的是非西方文化的研究,包括亞洲、非洲、大洋洲等等。

人文與藝術: 這類的課程通常比較靠近藝術方面,涉及面很廣,比如音樂史、作品賞析、文學作品研究等等。

語言: 大部分學校會開設各個語種的課程,常見的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日語等等。

數理邏輯: 偏理科方向,涉及數學、物理、編程、統計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

社會與行爲科學: 包括心理學、人類研究、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

自然科學與技術: 涉及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等大方向的內容。

可以看出,部分學科是交叉的,而且與其他專業課知識相重合。

p.s. 在美國大學的實際課程設置和教學目標中,liberal education 和 general education 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和兩種不同的課程。 liberal arts education是以人文素質爲目標的教育,即自由之人所需要的智識能力和素養,所以 liberal education 可以譯爲人文教育或博雅教育; 而 liberal education 是 general education 的一部分,即最靈魂部分。文理學院就可以說成是提供的博雅教育,而哈佛、哥大、芝大等推行的就是通識教育,不適合說成提供博雅教育。

除少數大學例外,美國最頂尖私立大學的本科大多數採用通識教育。這包括所有的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和許多研究型大學的本科部(包括Harvard,Princeton,Yale,Chicargo, Stanford 等等)。

在這些大學,本科生院不以系科爲基本單位劃分,招生時不分專業。進大學後早期也不分專業,有的學校甚至在第三年才確定專業。前兩年以核心課程(core)爲主,重點是各類素質和心 智課程以及討論班。在第三年專業確定後,還可以隨意變換專業。專業課程相對只佔小的比例,而且大多數只是專業基礎理論,較少實用性很強的課程。學生如果覺得學校現存專業不能反映你自己的興趣,有的大學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要求設置新專業。

與此對照,美國另外很多大學(尤其是州立大學)則是以專業教育爲重點。大學本科以系科爲基本單位。學生在申請大學時就選定了專業,四年大學課程主要圍繞專業訓練進行。即使有幾門通識課程,也只是作爲一種附屬,一種外在的點綴。學生如果要轉專業,除了少數專業基礎課可以轉學分外,大部分課程需要重修。還有一些美國大學的本科兩種系統並存。例如Columbia大學有兩個本科生院。Columbia College 是典型的通識教育,而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 則偏重於專業教育。

通識教育的特點

從這裡可以看出通識教育理念之下大學本科“專業”概念的淡薄。專業(major)往往被淡化成側重(concentration)。真正意義上的專業訓練,則由進一步的研究生院和職業學院完成,或學生進入社會後在工作中學習。美國最主要的職業學院,如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都是研究生院,通常要求本科畢業後才能就讀。他們對本科的專業沒有要求,無論學文學理,只要滿足最基本的課程要求,都有資格報考。

採用通識教育大學還有一個特點,即選擇專業基本沒有人數的限制。只要願意,學生可以選擇任何專業。只有極少數的專業(如音樂,藝術設計,體育)等例外。極端地講,如果所有學生第三年都選擇金融投資爲專業,學校也會盡量滿足。當然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北美教育鼓勵興趣的多元化,志向的多元化。對於許多學生來講,個人興趣高於掙錢。對於這類大學而言,專業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如果某個學生就讀於Princeton的某個冷門專業,只說明他興趣特殊,不說明他進不了所謂“熱門”專業。

通識教育的優勢

從以上的介紹來看,本科通識教育的特點一目瞭然。優勢也很明顯。

是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和充分的時間,去逐步認識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進而選擇最適合的職業。高中畢業時一般對自己對社會的認識都非常有限。讓一個高中畢業生選定自己的終身職業,就像讓他們選定自己終身伴侶一樣帶有盲目性。

是注重學生素質和修養的全面發展。通識教育是有點“貴族化”的教育,務虛和務實同等重要。它的出發點,是培養出志趣高遠,視野開闊,素質全面,基礎紮實,富有人文關懷的人。素質高的人適應和變通能力也強。學生將來不管做什麼事情,改多少次行業,最基本的素質永遠都是立身安命的基礎。

美國本科通識的主要特點有:

1、美國本科通識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希望學生主動的去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消化知識,由於大部分美國本科學校採取小班教學,班級人數少利於老師有效的指導學生,學生因爲也能得到更多的訓練;並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安排學習和研究時間,自主選擇學習題目。

2、美國本科通識教育重視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美國通識教育強調寫作的反覆訓練,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CEO認爲經過通識教育的畢業生有着更強的寫作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美國本科通識教育注重學生對全球文化、非本土文化的理解,目的使學生具備更開闊的全球視野,提供處理問題和看待文化的新視角、新思路。

美國大學設立通識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何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這是哈佛文理學院院長威廉·科比在 2003 年一次通識教育改革會議上提出的第一個問題。當一所走過了近 400 年曆史的大學回頭審視自我時,這是一個最簡單,卻也最艱難的問題。

從 20 世紀 40 年代開始,哈佛就把本科生的課程分成三個部分:主修課、選修課、通識課(此外還有寫作課與課外活動)。主修課致力於培養學生對某一學科的深入理解,因爲只有當一個人深入鑽研了某一複雜學科之後,不僅學會分析問題,還要能合理地解釋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明白真正的智力探索與探究是什麼意思。

選修課佔四分之一,是爲了讓學生按照自己興趣自由探索主修專業之外的知識,比如一個文科生偶爾也會仰望星空,追問宇宙大爆炸是怎麼回事;或者一個滿腦子代碼的計算機系學生可能也願意欣賞一點貝多芬、莫扎特或者印象派。

剩下四分之三則是通識課( General Education )。所謂通識課程,就是學校提供給本科生的一系列的基礎課程,學生必須從中選出幾門作爲必修課,無論他們的專業或者興趣是什麼。

談到通識課程也必然會談到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與自由教育相對應的概念是專業教育。有一種說法是自由教育就像教堂,專業教育則像醫院。大家都知道醫院是幹什麼的,但說不清楚教堂到底有什麼用,但它確實有某種深遠的影響和作用,比如慰藉和回答人的真正需要。自由教育的特點是「又寬又深」。所謂寬,是教給學生的整個知識範圍寬,深則意味着要深入各個專業,每一門課都講究深度。

自由教育和通識課程其實教的是某些學問的方法:比如你可以不瞭解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但會懂得如何將歷史作爲一種探究和理解的方式,觀察和分析當今世界的主要問題。而一個在實驗室鼓搗細胞的生物系學生應該具備最基本的道德推理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遭遇的道德困境。

在知識專業化愈演愈烈的今天,自由教育的學習對於赴美學習的我們來說其實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意義的。

回答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何謂「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哈佛核心課程的設計者亨利·羅索夫斯的界定是: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寫作;在某些知識領域具有較高的成就;對宇宙、社會及人類自身有深邃的理解;勤于思考倫理道德問題,具有明智的判斷力和抉擇力,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對於世界各種文化及時代有深刻的認識。

受教育與技術訓練不是一回事,尤其在西方「自由教育」的視野之內,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必須理解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文化的與自然的--從而追求一種富有意義的人生。它要求一種歷史性的視角,讓一個人不至於陷溺於一時一地的現實考量,活得像一隻「夏天的蒼蠅」—艾德蒙德·博克。

哥大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哥大在1917-1919年的實踐就被公認爲美國現代大學通識教育的起點,至此以後,諸多名校開始競相效仿,甚至成爲美國乃至全世界聞名的教育體系。

但是,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到現在都具有學術挑戰性,因爲它涵蓋了所有本科學生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學術領域。不過,這種“打包式學習”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增大社會了解面,對他們有受用終身的意義。

哥大有九大方面的核心課程,學校要求每一個本科生在大一、大二修完這一系列的課程,並獲得相應的學分。

外語:4個學期,可通過相應的測試。

體育:4個學分,還需提交遊泳考試成績或者“大學健康表格”。

科學:選修三門,至少9個學分。

藝術:介紹西方藝術史。

文學:閱讀當代文學作品。

音樂:鑑賞西方音樂史。

歷史:介紹西方歷史問題。

文化:非西方文化介紹。

邏輯與修辭:鍛鍊批判性的思維以及清晰的口頭和書面表述。

這九門核心課程,看似涉及不同的方方面面,實則相互聯繫。例如,哥大規定在選“修辭與邏輯”這門課之前,必須先修“邏輯與修辭概論”或“批判性寫作”這兩門課,這種先行後續的課程安排更有助於學生吸收課程內容。

其次,哥大的核心課程並不是與傳統的課程相互脫節的,學生既有廣闊的選課空間,又可以將通識類課程和自己的專業領域聯繫起來,是一個查漏補缺的過程,也是一個追求更高水準的過程。

哈佛大學通識課程

對於任何一個哈佛的本科新生,爲了最後拿到哈佛的本科學位,學生至少需要完成32門課程的學習。而這32門課程中,至少有8門必須在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中進行選擇,除此之外,學生至少要選擇1門寫作課程,至少要學1門第二外語。

哈佛把General Education下設的課程分爲8個類別,分別是:

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

審美與詮釋

Culture and Belief

文化和信仰

Empirical and Mathematical Reasoning

實證和數學推理

Ethical Reasoning

倫理推理

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

生命科學

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

自然科學

Societies of the World

社會科學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美國與世界

學生必須在每個門類中,至少選擇1門課程。至於選擇哪個課程,就完全基於學生的選擇。比如在自然科學這個門類之下,就有有機化學、社會心理學、營養與全球健康、人類進化與健康、進化生物學等幾十門課程供學生選擇。

學生達到了General Education的要求,僅僅是畢業要求的一部分。同時,學生還需要滿足某一個專業的畢業要求。比如學生如果選擇將經濟學作爲大學的專業,則學生至少要完成數學1a、 統計100或者統計104、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共11門課程的選擇。學生同樣有選擇的機會,比如學生可以放棄學習微觀經濟學而選擇計量經濟學,學生可以用統計與計量經濟學這門課來取代統計學等。

滿足了General Education和專業的要求,學生就可以畢業了?還沒有。哈佛還有一個選修課要求,學生需要通過選修課,把32門課的總量修夠,纔可以畢業。這就意味着,學生可能需要選修10-12門選修課。選修課的選擇範圍無疑就更加廣闊了。學生可以選擇計算機、心理學、東亞文化等常見課程,也可以選擇人類與非洲部落、如何處理衝突等與個人興趣更加匹配的課程。

部分同學可能會覺得,是不是像哈佛這種強調精英教育的學校,纔會要求學生文理兼修,其實不是的。幾乎美國所有的大學,都是類似的課程設置。比如UIUC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如果想要畢業,除了在人文和藝術領域至少修滿6個學時,還必須在西方文學或者比較文學領域挑選一個課程,比如美國文學或者羅馬文化等進行學習等。

所以,請各位同學特別關注你所在學校的畢業要求。當然,你們到了美國大學以後,學校會給你們配置選課advisor,指導大家如何通過選課滿足大學的畢業要求。大家千萬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要出現到了大四才突然發現,自己連General Education的要求都沒有滿足,無法按時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