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決定臺灣命運?

(圖/美聯社)

臺北時間11月6日上午,美國總統大選的開票結果將會陸續傳出,爲今年最奇幻也最緊繃的總統選舉揭曉答案。民主黨在各州初選完成之後更換候選人,所以奇幻;兩黨候選人的民調長期呈現誤差範圍內的麻花式糾纏,所以緊繃。

在社會族裔高度對立,政策重心南轅北轍,候選人特質迥異的態勢下,7個搖擺州選民將決定美國未來4年是「向左走」還是「向右走」,世界各國也都只能兜着走,同時也間接決定臺海緊張情勢往哪裡走。

過去幾年訪臺的美國朋友總愛說,國會山莊中唯一能讓共和與民主兩黨觀點一致的就是臺灣問題,其實乃諭示美國將中共視爲最大挑戰已是成見。中美兩霸孰強,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難有定論,而對中政策兩黨戰略路線不同,民主黨傾向「強權共處」,重點在「管理」彼此競爭關係;共和黨想要「戰勝敵手」,強調要蓄積「再次偉大」的實力。

習近平與兩位政黨不同與政策反差的川普及拜登各交手4年,對美國積極尋求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同時,對自身的核心利益和國家主權不會妥協,就是「以我們的兩手對付敵人的兩手」。而臺灣在過去8年則有如兵隨將轉,一邊倒地貼緊美國。如今美國即將換人執政,臺灣看來也只能跟着一起轉。

川普霸氣且時有駭人之發言,其實國安戰略套路不難理解,當是憑簡單邏輯認知的三把斧頭:不容許搭便車佔美國的便宜,製造與關鍵產業鏈轉回美國,及自己的國家自己救。因此纔會認定「關稅」是字典裡最美麗的詞藻,也因4年任期內從未派美軍海外作戰而自豪。

賀錦麗在政治上「偏左」的光譜及對「進步思維」的深度擁抱,並不能遮掩其在國家安全思維上的短板。多數美國政策觀察家鹹認在對外政策上「拜規賀隨」將會存在相當一段時期,而其稍遜的國安決策經驗將會更加倚賴國安團隊的政策建議甚至操盤。

中美戰略對抗始於川普在任的2018年,但4次共軍圍臺軍演均在拜登任內。2022年8月裴洛西議長訪臺後,與2023年4月麥卡錫議長加州會晤蔡英文總統後的兩次軍演都與美國有關,可算是美中臺角力。今年520後及雙十後的兩次軍演就很難牽拖美國。

兩年多來的4次中共軍演,抹除了70多年的「臺海中線」默契,演變成強壓24浬鄰接區邊線的「常態化戰備警巡」,臺海情勢愈益緊張。那些「理念相近國家」在軍演的當下,真的都有發表聲明關切或譴責,只是等到軍演結束再航經臺灣海峽行使自由航行權,而國軍則是疲憊但無悔地一再奮力頂上。究竟是別人太過分,還是我們也少了智慧謀略,就不好說了。

攻臺不如買臺,買臺不如窮臺,窮臺不如困臺。大陸對臺「演而不戰,圍而不打」的收緊脅迫如果再延續5年,臺灣的對外經貿、海空交通、能源安全不會毫無懸念,而爲了應對全面武力犯臺的「不對稱作戰」思維與軍事投資,是否還有調校空間,都是不得不面對的大問題。

從國家安全視角觀察,臺灣現在呈現「政治內卷,能源躺平」,只顧「攘內」不思「安外」的怪異現象。如果臺灣對我國「防空識別區」或「領海及鄰接區」以外的事務,總以爲可「外包」給美國國安團隊來代勞,形同將自己的命運交由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來決定。

川普重返白宮,未必會再做「川建國」,賀錦麗勝選,也不一定像「拜振華」。北京或許仍會頭腦冷靜,但臺灣卻難再有羅曼蒂克的空間。(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