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依賴劉亦菲,浪費劉亦菲

◎曾於裡

改編自亦舒同名小說,由劉亦菲領銜主演的劇集《玫瑰的故事》播出後,迅速在輿論中引發廣泛反響。雖然從今日的視角來看,亦舒小說在價值觀上顯得“落後”,但近些年的亦舒改編熱還是讓亦舒小說具備IP效應;何況,小說《玫瑰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女四男的愛情故事,而“一女多男”正是時下影視改編一種流行的人物關係模式。

劉亦菲的加入,讓亦舒筆下這個脫離當下語境的故事顯得生動。在不缺美女的娛樂圈,劉亦菲的美是獨一份的,她的“美”讓那些違背常識和邏輯的劇情變得可接受。

可惜的是,當主創者完全依賴於劉亦菲的“美”時,也就陷入創作上的“偷懶”——這個故事只能是黃亦玫的故事,無法成爲普遍的女性故事。劇集固然放大劉亦菲的美,卻也是對演員劉亦菲的一種辜負和浪費。

女性視角的凸顯

從亦舒小說到劇版,《玫瑰的故事》在改編上的少有可取之處是,它從小說中“有意爲之”的男性視角,轉變爲女性視角。

小說中,玫瑰的故事是從四個與她有重要交集的男性的視角展開講述的,分別是她的哥哥、她的戀人之一、她的女婿、她的繼子,連綴起玫瑰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歷。

每個男性因爲身份、性格、價值觀的不同,對玫瑰的觀察和評價各異,爲讀者提供不同的玫瑰形象。不過,不同的男性又呈現出共同的“男性凝視”。通過幾個男性對黃玫瑰的“評頭論足”,亦舒間接展示男性視角下的女性形象是如何被構建和限制的,激發讀者對於性別視角差異、權力關係以及性別平等的思考。

比如,小說中幾個男性紛紛爲玫瑰的美所震懾住,只是不約而同的,玫瑰的美在描述中都有“紅顏禍水”的意味,甚至包括玫瑰的哥哥黃振華。在黃振華眼中,玫瑰雖然很美,但她是個被寵壞的孩子,“她的生活毫無挫折”;長大後的玫瑰因穿着清涼被母親痛斥“怎麼會生你這種女兒……一點教養都沒有,淨丟人”。當女友蘇更生誇黃玫瑰很美時,黃振華的回答是:“那麼你見過的漂亮女人真有限。她不過是長得略爲嬌俏而已,是個寵壞的爛蘋果。”

男性的凝視是如此的傲慢與刻薄。玫瑰被簡化爲被觀賞、被評判的對象。她作爲獨立個體的複雜性和多維度,包括她的思想、情感、能力及個人追求,均被忽略。

在劇版的改編中,黃玫瑰變成黃亦玫,男性視角也被取消,它成爲一個主要從黃亦玫視角展開的故事。劇集特意通過一些橋段表現出男性與女性不同視角下的“羅生門”。比如劇集展示黃亦玫的追求者之一週世輝對黃亦玫的浪漫化想象,與黃亦玫自我陳述之間的巨大差異,直接質疑和解構了單一的男性視角對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力嘲諷了男性視角的自我、傲慢和自戀。由此,劇中的黃亦玫不再是男性凝視下的靜止對象,而成爲一個有自己思想、情感和行爲邏輯的動態主體。

劇中女性視角的凸顯,還體現在:對蘇更生、姜雪瓊、關芝芝等女性角色刻畫的精彩;女性之間的女性情誼也頗爲動人,比黃亦玫的任何一段CP都好嗑。

依賴劉亦菲的美

小說《玫瑰的故事》出版於1981年,故事背景在香港;劇集將故事的舞臺搬到千禧年初的北京,自然也需要對黃亦玫的成長環境進行調整。劇中,黃亦玫的父母是清華大學教授,她從小在清華的家屬樓里長大;哥哥黃振華是高材生,在建築院工作,她自己是中央美術學院的高材生。

雖然編劇給黃亦玫設置了這樣一個極好的成長環境,但很可惜,觀衆很難看到這樣的環境對黃亦玫的個性有怎樣的形塑。當黃亦玫長着一張劉亦菲的臉,“美”成爲黃亦玫任何成長經歷最主要的歸因。只要什麼都推給黃亦玫的美,黃亦玫無論做什麼、經歷了什麼,都顯得合情合理了。

黃亦玫很美,所以她美而自信;黃亦玫很美,所以她有很多追求者——追求者爲了她做多離譜的事情都顯得可信;

黃亦玫很美,所以她在求職過程中閃閃發光,一下子就吸引住面試官的注意;黃亦玫很美,所以她面對領導自信、坦率、侃侃而談,絲毫沒有新晉職員的生澀,之後甚至還敢私自拿領導的酒喝;黃亦玫很美,所以領導搞不定的事情,她略施小計就成功搞定;

黃亦玫很美,所以海歸精英莊國棟對她一見鍾情,順水推舟幫了黃亦玫的忙;黃亦玫很美,所以她對愛情全情投入反而凸顯她“爲愛癡狂”的純粹、勇敢與決絕;黃亦玫很美,所以她因莊國棟瞞着她決定去法國追求事業而大鬧一場,也只是顯得她是性情中人;

黃亦玫很美,所以方協文也對她一見鍾情;黃亦玫很美,所以當她決定與方協文結婚,不辦婚戒、不在北京或上海辦婚禮,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大美女不在乎任何物質不恰恰是種“美德”嗎……

不可否認,“美”是邏輯的一部分,“美”可以成爲重要的敘事動力。從心理學角度看,人類天生對美有着本能的偏好,人們傾向於認爲美麗的人擁有更多的正面特質,這是一種“美即是好”的心理效應。因此,觀衆很容易就接受並相信黃亦玫的成功與順遂,認爲這是其內在優點的自然延伸。同時,觀衆也會因爲喜歡黃亦玫的美而寬容其行爲,甚至無意識地爲其找理由。這種情感上的認同感使得故事中的不合理情節變得可接受。

編劇和導演太懂得如何去凸顯黃亦玫的美,以至於當黃亦玫的個人魅力和外在形象成爲故事的最大亮點時,即便是稍顯牽強或邏輯不足的劇情,都會因觀衆對角色美的沉醉而得到原諒,彷彿黃亦玫的光彩足以掩蓋劇本的瑕疵,編劇因此自然可以“躺着偷懶”。

這就讓《玫瑰的故事》形成一種矛盾的觀感:這是一個處處暴露出“不可信”的故事,可是當黃亦玫有着劉亦菲的臉,它又讓人看得進去。

不是普遍的女性故事

《玫瑰的故事》的創作弊端顯而易見:如果一個故事的說服力完全依賴於某位特定演員的出演,這個故事的普遍性和長遠生命力顯然會受到限制。

我們可以具體審視劇中黃亦玫的職場線。亦舒小說雖然寫了諸多精英女性,但亦舒的短板是,她缺乏職場經驗,她筆下的職場女性姿態上很精英,具體到工作內容就總是輕飄飄幾句話帶過。劇版《玫瑰的故事》給黃亦玫增加了重要的職場線,試圖彌補亦舒的不足,彰顯女主角在經濟獨立上的進取。本意雖好,卻自曝其短,劇中的職場線恰恰暴露國產劇編劇生活經驗的嚴重匱乏。

黃亦玫在極短的時間內,在職場站穩腳跟,並獲得姜雪瓊和蘇更生的高度信賴——她與蘇更生還建立了親密無間的閨蜜友誼。那麼,黃亦玫憑什麼呢?她的工作能力具體體現在哪兒,又是如何體現的呢?爲什麼姜雪瓊要培養黃亦玫?劇集幾乎是付之闕如,更多時候只是在呈現黃亦玫很美、呈現黃亦玫在談戀愛,然後她就得到領導器重了。

黃亦玫在職場上的迅速晉升,雖然爲觀衆呈現出一種勵志與成功的景象,但這種職業生涯的飛躍僅適用於長着劉亦菲臉的黃亦玫。劇中的職場線忽視了現實世界中大多數普通女性面臨的挑戰與障礙——她們在職場上的每一步晉升,往往伴隨着更多的努力以及對性別偏見的不懈抗爭。

黃亦玫的感情線也充斥這樣的“不合理”。黃亦玫這麼美,從小到大追求者無數,莊國棟何德何能就讓黃亦玫患得患失、情緒崩潰且失控?

與方協文的感情線更顯離譜。編劇先是把方協文刻畫成刻板印象中的“鳳凰男”:貧窮、自卑、控制慾強;方協文的媽媽也被刻畫爲刻板印象中的“惡婆婆”。這種處理方式不僅淺薄,也不利於推動劇情向着更加真實、細膩的方向發展。

那麼,方協文到底是在哪裡打動黃亦玫?因爲黃亦玫從莊國棟那裡受到傷害,所以就從方協文這裡尋求補償?全上海黃亦玫就方協文一個追求者?一向美得又張揚又自我的黃亦玫,何以要在這樣的婚姻中被困多年?

《玫瑰的故事》的邏輯經不起任何細想。儘管它在製作層面投入大量資源,擁有精良的視覺效果和知名演員的加盟,但並未能從根本上提升劇本的深度和廣度。《玫瑰的故事》只能是黃亦玫的故事,當她有着一張劉亦菲的臉才能勉強“自圓其說”——爲愛癡狂的大美女,也要吃盡愛情的苦頭吶!

這是一個特定的、個別的美女如何在愛情和生活中掙扎的故事,而非普通女性共有的成長和探索過程。

對劉亦菲的浪費

當然,如果是爲了收視率和話題熱度,《玫瑰的故事》確實達到目的了。

觀衆本身就對愛情故事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涉及微妙關係設定和複雜情感糾葛的故事。一女四男的設定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激發觀衆對於人物關係走向的好奇心。黃亦玫的男性伴侶一換,鋪天蓋地的新熱搜就產生。

劉亦菲、彭冠英、林更新、霍建華、林一等明星的加盟,無疑增加了劇集的吸引力。精緻的畫面和演員的表演成爲視覺享受的一部分,滿足了觀衆對美的追求。

在此基礎上,劇方從劇本編排到播出後的宣發,突出渲染黃亦玫爲愛癡狂、又飽受“渣男”傷害等富有爭議性、獵奇色彩濃厚的元素,在微博和抖音等平臺上製造話題,吸引觀衆的眼球。所引發的討論和分享,轉化爲劇集的曝光度和話題度,間接推動播放量和收視增長。

播放量和熱度都爆了,演員“實績”到手,就可喜可賀了嗎?

不然。對於一個演員來說,立體飽滿的經典角色、多層次的演技施展空間、贏得更多觀衆的情感共鳴纔是主要追求。但《玫瑰的故事》無力爲劉亦菲提供這樣的空間。

一方面,黃亦玫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情感經歷本應爲角色性格的形成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深度,觀衆期待能看到這種環境如何具體影響了黃亦玫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和人生選擇。

而劇集卻簡單粗暴地將黃亦玫的多數際遇簡化爲其外表美的結果。這種處理手法削弱黃亦玫的複雜性,漠視多方面因素對個體行爲的綜合影響。美貌成爲一種“萬能解釋”,使得黃亦玫的其他特質和成長過程被邊緣化。

另一方面,《玫瑰的故事》涉及一女四男的情感糾葛,觀衆期望看到更多元、更真實的戀愛觀念和人際關係展現;希望通過不同男性角色與黃亦玫的互動,探索愛情的不同面向;希望看到黃亦玫如何在複雜的感情世界中保持自我,如何從經歷中學習併成長爲更加堅強、智慧的個體。

而劇集卻陷入話題至上、爲了話題無所不用其極的窠臼,過度依賴誇張的情感衝突和“渣男”情節來驅動故事發展,遺漏對黃亦玫等人深層次情感探索和成長軌跡的細緻刻畫。

黃亦玫雖然置身於多段情感經歷之中,但這些經歷往往被偏激地寫成一系列不幸遭遇。劇集未能充分利用男女關係深入探討現代女性在愛情與自我實現之間的平衡,以及在複雜人際關係中如何保持獨立與自強,而是渲染“渣男”可怖、激化男女矛盾,沉浸於對觀衆情緒的挑撥。

此外,劇集對於不同男性角色的塑造趨於單一化,沒有真正充分挖掘他們與黃亦玫之間關係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要麼都挺“渣”,要麼雖不“渣”但黃亦玫還是“獨美”吧,限制了觀衆從中獲得關於愛情和人際關係的多維度理解。

《玫瑰的故事》展現了劉亦菲驚人的美貌,將其置於鏡頭前作爲視覺焦點,利用其獨特的氣質和外貌吸引了大量觀衆的眼球。然而,演員揮灑演技的空間,包括細膩的情感表達、複雜心理活動的演繹,以及對角色深度挖掘的能力,很難寄託在黃亦玫這一看起來立體實則扁平的角色身上。劇中雖然有不少黃亦玫被愛情所傷後大鬧大哭大悲或心死的戲份,但一切只是“受害者”的單一情緒表達。

當《玫瑰的故事》僅僅停留在表面的情感糾葛,缺乏深度和層次,這無疑是對演員劉亦菲的一種辜負和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