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解碼】OpenAI變節?

任何歷史的發展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隨着人類文明和經濟的發展,人工智能(AI)的崛起成爲歷史的必然。

全球的科技企業、科創企業,都專注或是通過分支機構進行AI研發,因爲大家都意識到這將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在衆多研發人工智能的公司中, OpenAI憑藉生成式AI工具ChatGPT脫穎而出,它的成功固然有其努力的成分,但更重要的還是它的產品配合了時代的需求。

而在AI發展的這個時刻、這個科技節點、這一特定人類需求最成熟的時候,恰好踩在了風口之上,而一舉成名,並獲得科技界大佬微軟(MSFT.US)的天價投資。

堅持不了的初衷?

在2015年成立之時,OpenAI就以非盈利組織自居,指其使命是確保通用的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

據稅務專家指出,OpenAI創建之時的結構似乎就是爲免稅的非盈利組織而設,該公司由一個非牟利董事會控制,以確保其遵從初衷。

正因爲有這個非牟利董事會控制,纔會在去年發生"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逼宮事件":CEO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被董事以"背離信仰"驅逐,但幾天之後,在微軟的斡旋下,奧爾特曼迴歸,這或顯示出該非牟利董事會的獨立性和權力並不是其所預期的那麼強大。

幾年之後,OpenAI認識到,開發AI技術十分昂貴,單是算力就需要數以十億計美元的投入,所以OpenAI於2019年設立了一家新的牟利公司,同時對可牟利的金額設限,以遵守其初衷,非牟利分部及其董事會也控制這家新公司,超出的利潤會轉到非牟利部門。

這家牟利公司吸引了數十億美元,投資開發其大語言模型和其他造價昂貴的生成式AI功能,和留住人才。

在2022年發佈ChatGPT後,OpenAI一舉成名,並由此獲得更多資本大佬的青睞。隨着ChatGPT的商業化和AI業務的擴大,奧爾特曼與非牟利董事會之間的齟齬也在加劇。

最近,有傳聞指OpenAI計劃重組,將其由非牟利組織轉型爲牟利公司,以便爲奧爾特曼等員工授予股權,因OpenAI據說將獲得Thrive Capital及老虎全球的10億美元投資,微軟、英偉達(NVDA.US)和蘋果(AAPL.US)等也跟投,其投後價值有望達到1,500億美元。

然而,目前控制OpenAI的非牟利董事會將持有新公司的少數權益,進一步削弱其對新公司的控制。

儘管有關消息未獲證實,但是OpenAI創始團隊陸續出走,似乎暗示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在奧爾特曼短暫被驅逐期間,代任CEO的首席技術官(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已經宣佈離開OpenAI,而首席研究主管(CRO)和研發部副總裁均已離開。這意味着當年創建OpenAI的11名創始人中,只剩下奧爾特曼和從8月開始休長假的總裁格雷格·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

非牟利是否不可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擁有火狐(Firefox)瀏覽器的Mozilla明確地告訴大家:非牟利社區完全可以存在。這家公共機構的使命是要"捍衛一個健康的互聯網",確保其完全開源,而且非牟利。

Mozilla的運營資金來自合作伙伴使用其服務所支付的版稅、開源軟件的分發收入、訂閱和廣告收入、閒置資金和投資的利息及股息收入、來自用戶和機構的捐款等。

財華社從Mozilla的經審計2022年財報看到,版稅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於2022年就有5.1億美元,而訂閱和廣告營收也不少,有7572萬美元,總營收達5.94億美元,足以應付其運營支出大約4.25億美元(軟件開發佔了一半以上),併產生淨資產增值1.44億美元,而其截至2022年末的資產淨值也有11.98億美元。

Mozilla也在開發開源AI以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爲開發者和用戶創建、商業化和開源配置AI的開源組件和工具。

Mozilla與OpenAI在業務領域、研發投入以及未來發展前景上各有千秋,難以相提並論。然而,Mozilla通過版稅、訂閱服務和廣告收入等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來支撐其非盈利性的發展目標,這一實踐模式是否具有可借鑑之處,值得深入探討。

歸根結底,OpenAI變節或與競爭與日俱增有關。

作爲生成式AI的先鋒,OpenAI的野心或許要大得多,在面對逐漸構成威脅的競爭對手,例如亞馬遜(AMZN.US)和谷歌(GOOG.US)所投的Anthropic,它需要更大的把握。

可以確定的是,OpenAI需要很多昂貴的AI芯片以打造算力,甚至琢磨自己造芯,所以它需要很多資金,而這些資金方未必免費提供"午餐",考驗着OpenAI在道德與利益之間的權衡。

作者|毛婷

編輯|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