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集團張健成:踐行雙碳戰略,推動多方共贏的低碳轉型
10月29日,由本站財經主辦的“2024本站財經ESG趨勢論壇”在深圳國際低碳城舉行,主題爲“擁抱新時代,碳路ESG未來”。本屆論壇由深圳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導,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提供專業支持,論壇支持單位還包括中國標準化協會、廣州市綠色金融協會、深圳市南山區金融行業協會、Wind ESG、大灣區碳中和協會。來自政府、學界、企業界、金融機構的嘉賓出席了本次論壇,並基於ESG議題發表重要演講與深入交流。
螞蟻集團ESG可持續發展辦公室綠色低碳運營總監張健成在論壇上表示,螞蟻集團致力於成爲企業綠色發展的踐行者、產業轉型的帶動者以及綠色科技的探索者。自2021年起,螞蟻集團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制定了碳中和目標,並逐步實現了範圍1和範圍2運營的碳中和。同時,對範圍3的排放進行了全面盤查,爲後續的減排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爲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螞蟻集團致力於發揮更大的乘數效應。在社會層面,通過螞蟻森林項目,螞蟻集團成功推動了公衆參與減碳行動;在小微商家層面,通過提供綠色評級服務,促進了小微企業的綠色轉型;在供應鏈層面,螞蟻集團鼓勵供應商共同參與減碳和碳管理,推動供應鏈的可持續發展。
張健成還強調,螞蟻集團始終堅信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技術的進步將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關鍵作用。螞蟻集團將持續探索創新方案和實踐,希望能夠與各方攜手,共同實現綠色發展的願景。
以下爲現場實錄:
胡建宇:非常感謝您的分享,結合到企業很先進的實踐,尤其是2035年實現碳中和這個目標,讓我們感覺到非常振奮。
下一個問題是給到張健成先生,您是從螞蟻集團來的,我知道螞蟻集團一直是利用科技的力量去推動產業的發展,推動金融的發展。我看您也是可持續發展辦公室綠色低碳運營的總監,相信螞蟻集團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不僅僅要讓自己的運營低碳,也希望可以通過自己的科技或者是投融資的活動推動產業和實體經濟的低碳,請您分享一下這方面螞蟻集團的實踐和經驗有什麼?
張健成:謝謝主持人。
“綠色”應該說一直是螞蟻集團的基因,我們一直在探索和努力想做到三個角色:第一是企業綠色發展的踐行者;第二是產業轉型的帶動者;第三是綠色科技的探索者。
在這三個角色方面,首先第一個是做好自身,在企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踐行者方面,螞蟻集團在2021年3月份就響應國家雙碳戰略號召,公佈了自己的碳中和的目標,第二個月公佈了碳中和的路線圖,確定了科學論證、減排優先和技術驅動的減碳三原則,現在陸續三年實現了範圍1、2運營的碳中和,也連續兩年對範圍3全部類別進行了全面盤查的工作,爲持續往範圍3的減碳打下了基礎。這是第一重角色所做的工作。
第二層是作爲帶動,作爲一個互聯網的科技公司要發揮更大的乘數效應,第一是社會公衆的帶動,第二是經營戶的小微商家的帶動,第三是能夠帶動體系內帶動供應鏈共同實現減碳和碳的管理。
在公衆端的方面,螞蟻森林今年走過了八個年頭,我們已經種下了5.48億棵真樹,這5億多棵樹90%都是種在三北工程的三大戰略攻堅區,爲我國的生態保護貢獻了一份力量。我們也見證了超過7億的用戶,一端是連接在生態保護修復,我們用戶超過7億積極踐行着低碳生活的方式。
公衆方面我們對800萬家的小微企業做了綠色評級,其中超過131萬家的小微企業拿到了綠色低息貸款的激勵,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帶動小微的經營戶向綠色方面做轉型。
從我們自身來說,在採購供應鏈方面帶動供應商,我們更多是採取激勵號召的方式,鼓勵供應商和我們共同簽署ESG可持續的採購倡議書,我們會用綠色積分的獎勵措施對它們進行獎勵,帶動它們共同踐行供應鏈的ESG可持續發展。
因爲螞蟻一直希望在科技上推動節能減排的深入,而且很多業務都在數字科技化都是在雲端,這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在綠色計算,用在算力擴張的同時,同樣的算力需求用更少的服務器和更少算力節約化降低碳排放,這三個層面都做了一些嘗試和實踐,我們一直相信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技術的進步一定能夠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更多的作用,我們持續在探索希望出現更多螞蟻的方案和實踐,能夠和大家一起攜手實現綠色發展。
胡建宇:謝謝您,剛纔您還是集中在對上游的管理,並且這個行業本身有天然的優勢,做起來雖然有很大的挑戰,但是公司還是努力在做。
下一個問題是到張健成這兒,第一輪的時候您就提到了15個類別的範圍3你們都測過了,但是您也提到有一個最大的貢獻是對下面所有融資的中小客戶,如果把螞蟻定義成一個金融類的企業來講,範圍3的難度我相信要比其他的製造業要難,特別請您分享一下在這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張健成:我覺得範圍3肯定是行業裡公認的碳管理的難點和比較難啃的硬骨頭,難在三個地方。
第一是管不着,因爲範圍1、2是在控制權內的,而(範圍3)這是上下游。
第二是拿不到,多種多樣的原因上下游的數據獲得比較困難。
第三是減不下,因爲很多減排依賴不是你自己,需要上下游協同來做。
就像我剛纔介紹的,第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是算清楚,摸清家底和這筆賬。剛纔我介紹的是做了連續兩年的15個類別的整體全面的盤查,這個工作最後的數據也是經過了第三方中華聯合認證的獨立覈查,也經過了TUV萊茵的見證,我們非常注重數據的質量。
在這個過程中,2022年自然年度做盤查時,我牽頭我們部門集團內16個業務單元的BU共同參與做這項工作,做完之後第三方的審計是有60%以上的數據拿到了一手的實務數據。
從這個角度來講,第一個實踐經驗,碳管理特別是範圍3的管理不是一個部門、某個人的事兒,一定是整個公司多業務相關部門協同的事情纔有可能做好。剛纔富士康的同事和比亞迪的同事也提到,秉承一號位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深切的體會。
第二個經驗,做這個過程中,因爲螞蟻是一家互聯網科技企業,100%的業務都是跑在數據平臺上的,各個業務部門包括傳統的採購都是有數字化底座的,很多排放數據就客觀存在於業務系統當中,問題是原有的業務系統是服務於業務,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碳排放這些因素,怎麼把這些數據結構化能夠接入到碳排放管理的數據平臺中。我們建立起碳管理的系統,不斷迭代做這項工作。
當2021年盤2022年作爲基準年的數據時,範圍3做了最主要的三個類別,外購的數據中心的服務、員工差旅和員工通勤三個類別是在線數字化,經過幾年的沉澱以後,我們逐步完成了三個東西,1.內部的組織架構和人員職責建立好,有了組織保障;2.所有業務的董事原來只懂業務,在他的業務領域內能力建設要做好準備。3.數字化的迭代準備好的才能做好這個工作。我第二個感受是數字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碳排放管理的效率和工作的準確度。
第三個感受或者是經驗,因爲範圍3是沒辦法一蹴而就,一步達到完美的,但是我們不應該讓完美阻礙向好的腳步,逐步去做,穩紮穩打去做。這個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開放的心態,我們做的過程中從剛開始三個類別到全面盤查,我們是向行業中非常多的專家,包括頭部標杆的優秀企業學習,我本人也是到了很多頭部的國際國內的優秀企業,我們交流怎麼盤查,標準怎麼使用,怎麼調動供應鏈積極性,雖然行業有差別,但是這個過程一定是開放的,不斷精進和不斷提升的過程。說到第一點經驗就是要持續做這件事情不斷提高管理排放數據的顆粒度,提高披露的水平,做好自身的碳的管理之後再有的放矢找到實質性排放的類別,用科技手段去減碳,這是我具體從事這個工作的三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