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玻璃心診療室】劉昭儀/親情小偷

親情小偷。圖/陳佳蕙

當孩子出現脫序行徑 父母心慌慌

案例1:

某國小六年級女童,拿走同班同學的手機,後來手機在操場尋獲。女童表示實在太想要手機了,纔會擅自拿走,之後又後悔才棄置在操場。作爲懲罰,她擁有自己手機的時程,因此延遲。

案例2:

某國中一年級男孩,深夜關燈後,爸爸經由連動的手機發現他登入電腦,迅雷不及掩耳地開房門,目睹兒子正準備跟同學尬聊……雖然男孩不尷尬,但電腦此後只能在公共空間使用,就比較尷尬了!

案例3:

某國中二年級同學,偷偷帶着手機上牀(不)睡覺,但因爲打線上遊戲太興奮,不小心發出聲音,被擔心的父母破門而入,最後以沒收手機結案。

案例4:

某國小五年級同學,在班上豪邁分送巧克力給衆人,家長間傳訊息致謝,苦主媽媽才知道,小孩專撿她隨手放置桌面的鈔票和零錢,然後慷媽媽之慨大方佈施。

以上的真實案例都是家長們的心酸血淚。大家共同的重點,與其說是在事發時的驚慌憤怒,或是事發後的處置,更重要的是恐懼憂慮:自己的孩子會不會因爲這些嚴重偏差的行爲,從此走上歪路再難回頭?

先放下氣餒懲罰 抽絲剝繭找線索

讓我們回頭想想自己快速成長的青春期,不論情節輕重,誰沒有搞過事、犯過錯,讓父母傷透腦筋?嘿嘿,現在想起來,年少的我們也是不遑多讓啊!但說謊、偷竊以及各種偷雞摸狗、甚至智慧型犯罪,難道不是在法律的框架中,觸犯家規的天條踩紅線嗎?於是家長們就在愛的教育與雷厲風行間天人交戰、徘徊掙扎,到底該如何撥亂反正,還我頂天立地、正氣凜然的好孩子呢?

零缺點的好孩子可能只存在另一個平行宇宙。大部分的家長們,似乎都循規蹈矩地長大,遵循着好學生的標準與心態,或許忘了也曾在轉大人階段,對成人世界存在想像、窺探與慾望。如果突然發現青春期孩子,不再天真活潑、甜美可愛,變得獨立而不依附、沉默卻不溝通,然後突然爆出脫離幼稚的犯錯,卻升級成看似結構完整的脫序行爲,意料外的震撼必定讓大人措手不及;但如果能冷靜下來想想,當年那個只差幾步之遙,就進入大人世界的自己,不也是對挑戰現況躍躍欲試嗎?以爲有把握控制得了自己、以爲自己能負責包辦、以爲自己有能力隻手遮天、結局也同樣沒有創意地被識破、被抓包……以及被大人處罰。

所以,當我們轉換成父母的角色,碰到孩子們隨着物理上的成長,而更熟練的偏差行爲時,先放下失望氣餒拳頭硬,回溯自己青春期躁動不安的情緒,或各種好奇的貪心,試着換位思考自己的孩子爲什麼會犯錯?需求不滿的背後,存在哪些我們沒有理解的缺憾?日復一日未曾改變的親子模式,是否足夠支撐青春期的各種挑戰?甚至,家長們的期待或引導,有無貼近孩子們身處的未來世代?

引路人多點耐心 攜手邁正直之道

雖然對家長們而言是高深的修煉,但先試着讓自己的憤怒震驚快快消化,如何懲罰也可以再討論;青春期的孩子也許還不願意掏心掏肺的溝通,但至少要先讓他們知道,偏差行爲在成人社會的法律規範下,必須承擔的後果,然後再來找出犯錯的原因、未解的心魔、彌補的方法,以及避免再犯的警惕等等。

所有讓家長們傷神傷心的錯誤,都是親情小偷;偷走了我們對孩子的信任,也會延遲我們將孩子視爲獨立個體的尊重。如果說所謂暴風成長,指的就是這個尷尬階段,必須面對從錯誤中學習成長的過程,那麼家長就不能示範大驚小怪的情緒性反應,而是謹慎的選擇,讓孩子學會面對,造成錯誤背後的真正原因;還要引導走偏的孩子,離開叉路。至於該走哪條路,更要陪伴他們穩住腳步、找出節奏,學會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地踏上直道而行的路徑。

最瞭解孩子的家長,若要做一個稱職的引路人,必須要適時觀察孩子的能力與喜好,提供滿滿的支持鼓勵與讚美,才能讓即將獨自上路的青少年,帶着勇氣與愛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