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筆生花!這所學校的孩子巧手學非遺、繪出“寶葫蘆”

葫蘆,諧音“福祿”,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着吉祥的寓意。走進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中心小學的美術教室,大大小小、形狀各異的火繪葫蘆格外引人注目,花草、動物、山水等通過小小的烙鐵頭,在不同溫度烙筆的刻畫下,彰顯着豐富的層次與靈動的色彩,映射出學校“火繪葫蘆”社團學生心中的大千世界。

以火爲墨

烙筆描繪心中世界

“火繪所用的工具,主要是電烙鐵。電烙鐵的溫度不同,燙出的花紋有濃淡之別,烙鐵頭也有不同的形狀,創作者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烙鐵頭,調試適合的溫度。”學校美術教師程春明介紹。作爲一名傳統工藝的愛好者,他與火繪葫蘆結緣10餘年,嘗試將現代繪畫藝術應用於創作中,從而有了不少“得意之作”。“以鐵爲筆,以火作墨”,當學校校長曹明霞看到這些融合了天然與寫意、傳統與現代的神韻之作時,她提出設立“火繪葫蘆”社團,鼓勵程春明向學生們傳授技藝,讓學生們成爲非遺傳承人。

隨着社團的設立,美術教室裡多了形狀各異的葫蘆、專業的燙畫機以及渲染機,也吸引了第一批社團成員。初學者是從簡單的花朵、動物等題材開始的,六(6)班學生王思元第一次在葫蘆上燙了一隻小兔子,當作品完成時,她充滿成就感。“我竟然可以燙得這麼好看,後來我還創作了玩火球的獅子,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進去。”王思元自豪地介紹自己的創作經歷。

“學生們是在學習過程中慢慢‘上癮’的,在描摹、繪製過程中,他們靜下心來,真正投入進去,不覺得苦、不覺得累,完全沉浸其中。”程春明介紹,不少學生已經開始創作人物畫了,有時候覺得時間不夠用,就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投入創作。學生們的創作題材也越來越豐富,他們的作品還被學校服裝社團的學生帶上了展示舞臺。

善作善成

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相傳火繪葫蘆的起源是爲了修補葫蘆上的瑕疵,匠人們巧用瑕疵,用燙畫工藝勾勒繪製成獨特的畫片,讓觀賞者不覺葫蘆本身存有瑕疵,反而令人感覺妙趣橫生、別有風味。在最初的社團課上,每次創作前選葫蘆時,學生們總是挑選着“品相完美”的原材料,剩下的都是“醜陋”的。

程春明告訴學生們,葫蘆上的瑕疵正是它的特點,也是最好的創作來源。“仔細觀察一下這個被挑剩下的葫蘆,它像一隻鴿子的形狀,我們爲它燙上眼睛、燙上羽毛,多麼形象生動呀!”程春明在課堂上,經常這樣啓發學生選材用材的智慧,帶領學生髮現美、創造美。對於“燙壞”的葫蘆,學生們會利用雕刻、彩繪等工藝進行裝飾,也收穫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創作中包含着智慧,也蘊含着知識。學生李維辰對自己的作品不滿意,覺得不如上次做的,懊惱地說:“燙起來比原來費勁兒多了!”經過分析,原來是因爲這次是個老葫蘆,上次是個新葫蘆,新葫蘆還沒幹透,所以走線快。李維辰豁然開朗,也更加體會到,不同的葫蘆,用筆的速度、力道都應該有所不同。從此以後,他更加用心地觀察分析葫蘆的材質,體驗用筆的過程,在創作、思考與實踐中,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藝。

寄情於美

提升學生品性修養

製作“火繪葫蘆”不僅要用到繪畫,還要使用高溫繪製,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因此也成爲有助於“修身養性”的一門技藝。六(6)班學生張少桐告訴記者,燙葫蘆可以緩解壓力,一旦投入創作,需要迅速靜下心來。課餘時間,張少桐常常抱着葫蘆,盡情享受獨屬於她的創作時間。“爺爺在院子裡種了很多葫蘆,我會把葫蘆擦乾淨,結合節假日主題進行創作,例如春節燙‘年年有餘’、端午節燙‘糉子’。”而今,她的不少作品深受家人朋友的喜愛,成爲炙手可熱的文創產品。

葫蘆創作也帶給學生們更多的情感寄託。王思元談起正在創作的作品“龜壽延年”,不禁紅了眼眶:“我的姥姥生病了,葫蘆代表着‘福祿’,烏龜寓意長壽,我想親手製作一個燙葫蘆,等姥姥過生日的時候送給她。”

學生們在寶葫蘆的方寸之地,以鐵爲筆、以火爲墨,描繪着自己心中的世界,傳遞溫暖,啓迪智慧。“火繪葫蘆社團成爲學校落實美育工作的助推器,學生的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審美素養、品性修養得到提升,教師的特長得到充分發揮,契合了學生髮展需求,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曹明霞說。

轉載請註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張娜

編輯:蘇珊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