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轟炸!德國潛艇擊沉英國船隻後 這檔基金暴跌蒸發11億元

「理想的投資組合」是買進真正能保障未來收益的投資標的。 示意圖/ingimage

儘管倫敦遭到大轟炸,而且美國似乎不願參戰,但凱因斯仍堅定的繼續持有其投資組合。他堅信英國將戰勝德國。瓦西克指出,凱因斯這個看法在 1940年顯得過於樂觀,當時法國軍隊已被擊潰,英國派往敦克爾克的遠征軍被迫撤退,德國潛艇擊沉的英國船隻累計達150萬噸。

凱因斯可能將當時的情況與 1929 年做比較,當時市場下跌後也沒能馬上覆蘇。而且就算英國沒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勝,一切也都無關緊要。對此,他在稍早的一封信中有過再恰當不過的描述:「我隱約的明白了一個道理,無法投保的風險,擔心是沒用的,就像世界末日一樣。」

正如先前所見,凱因斯的個人投資以及他代表國王學院管理的全權委託投資基金,都成功的從低谷翻身,儘管過程中得經歷令人揪心的暴跌。

凱因斯對1938年他個人投資組合遭遇的那次暴跌感觸頗深,該基金的資本從1936年底的506,222英鎊(約5,200萬美元),蒸發了三分之二,到了1938年底,只剩下181,244英鎊(約1,800萬美元)。他的個人投資組合再也沒能重返1936年的高點:在他1946年過世時,該投資組合總價值爲44萬英鎊(約3,000萬美元)。

1938年5月(也就是他寫信給柯鬆的兩個月後),凱因斯在一份致國王學院資產委員會的備忘錄中簡單的說明了自己的投資策略。

本文出自《下重注的選股智慧》)

在這封信裡,他的語氣比起他寫給柯鬆那封信要和緩許多,這也許是因爲兩者給他的迴應截然不同。但儘管語氣溫和,可是他的投資原則卻不容辯駁。

凱因斯在信中對長期投資、集中價值投資的原則做了明確的闡述。正如凱因斯在 1930 年代初與 PR金融公司董事會的角力過程中所展示的那樣,他首先解釋了爲什麼他不再相信由信貸週期理論驅動的市場擇時投資策略:

事實證明,我們無法在交易週期的不同階段,充分利用系統性波動而獲利。要能成功實踐信貸循環投資策略意味着,要在市場大跌時賣出領頭的股票,並在市場上漲時買入,另外還要考慮到費用和利息的損失,投資人需要具備超凡的技巧,纔可能運用這種交易策略獲利。

根據過往的經驗,我清楚的意識到一點,基於各種原因,大規模進出、換手的想法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大多數試圖採取這種作法的人,往往都賣得太晚、買得太遲,而且因爲頻繁進出,產生高額費用,投資心態也變得急躁、投機,如果投資人普遍採取這種作法,除了會加劇市場波動的規模,還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弊端。

(另外,凱因斯在信裡附上一張寫給學生理查德.卡恩[Richard Kahn]的便籤,表達他對信貸週期理論衍生出的市場擇時投資策略的失敗,深感痛心,他寫道:「……在將近20年的時間裡,我在五個不同單位嘗試過這種策略……卻從未取得任何一次成功。」)

在寫給國王學院的信中,凱因斯用三個原則描述了他的投資哲學核心,他相信這些原則將帶來穩健的投資報酬。他指出:

最後,凱因斯表示:「『理想的投資組合』是買進真正能保障未來收益的投資標的(至於未來是升值或貶值將取決於利率)和人們認爲能夠大幅成長的股票,其收益足以抵銷其他投資上的失誤,畢竟有相當多的案例指出,即使擁有世上最高超的技術,也有可能會出錯。」

這是一個極具原創性的概念,凱因斯在歷經了1929 年的經濟大崩盤和大蕭條後,這是他花了將近20年的時間淬鍊得來的投資哲學,比葛拉漢在1949年《智慧型股票投資人》(The Intelligent Investor)闡述的類似概念,早了十幾年。

(本文出自《下重注的選股智慧》作者:杜白.卡萊爾, 麥可.馮比耶瑪, 艾倫.貝內洛 譯者:洪士美)

編輯推薦

※免責聲明:本文僅爲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