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政協委員張頤武:清朗網路空間 新媒體法治和倫理建設需人人蔘與

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CNNIC)2月25日發佈第49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中新社)

澎湃新聞10日報導,今年大陸全國兩會,大陸民主黨派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中央提交《關於加強新媒體法治和倫理建設》提案指出,打造網路空間清朗,大陸需要深入研究如何貫徹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綜合運用多種治理方法,加強新媒體法治和倫理建設。起草者之一,大陸全國政協委員、民進北京市委會副主委、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指出,新媒體法治和倫理建設需人人蔘與。

報導稱,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CNNIC)2月25日發佈第49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較2020年12月增長4296萬,互聯網普及率達73.0%。

中國新媒體行業蓬勃發展,新媒體的繁榮讓新聞傳播的活躍度大幅度提升,不過,也給新聞傳播有序發展帶來了挑戰。

張頤武接受澎湃新聞專訪表示,中國新媒體發展非常活躍,屬於全球第一梯隊。比如網路支付,比很多國家好得多。還獨立發展了不少以中國爲基地、具全球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新媒體對社會產生最大的積極意義:一是有高度便捷性;二是讓交流更加容易;三是有強烈適應性,實際上既個性化,又多元化,總體提供非常廣闊空間。比如網路視訊特別是短視訊興起,以生動形象的片斷性呈現、多元化題材,滿足了多樣化需求,同時,它也具有社交功能,能夠透過拍攝、觀看和點贊、評論等行爲,讓用戶之間形成互動。

張頤武強調,新媒體技術有好、有負面因素,民進中央在提案裡具體談到四點問題:一是網路謠言盛行;二是網路暴力愈演愈烈;三是部分青少年沉迷網路,例如「飯圈」文化;四是網路審醜誘發低俗風氣。這四點主要是精神方面影響。在經濟方面也存在問題,比如說個人資訊泄露、詐騙造成的財務損失、智慧財產權侵犯等。

張頤武坦言,這些現象和社會複雜性有關,根除難度較高,但條件是具備的,可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強化網路司法和執法;二是用好新聞工作者的能力;三是建立新媒體行業倫理規範體系;四是建立新媒體倫理評估的社會協商機制。

張頤武分析,媒體分專業和非專業,專業傳統媒體有一套審稿機制,比較完備,雖也會有假新聞和其他問題,但整體上對資訊把關控制能力比較強。相比非專業的自媒體,隨機性很強,倫理上沒傳統媒體那麼規範,但也需要遵循法律法規,在公序良俗基礎上運作,這一點完全一致。

就自媒體來說,張頤武覺得比起那種嚴謹或者是規範來說,會稍稍更活躍一些,環境也更寬鬆一些,但也必須依據政策和法律法規、公序良俗運行。

張頤武強調,想要營造良好的網路傳播氛圍,需要加強新媒體的法治和倫理建設,深入研究和充分發揮網路管理部門與政法機關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新媒體領域的管理和執法。

張頤武認爲,最核心的還是網路,一方面是平臺自律,平臺要有一定嚴格處理方式。另一方面是網路輿論自身自淨功能要充分發揮。假新聞要靠網友識別更正,要提升公衆媒體素養,讓公民更加清晰地處理這些問題。

張頤武指出,每個網路參與者都有責任,首先國家有監管和引導的責任。第二,政府各部門,網管、公安、司法,需推出相關政策管理和引導。第三,行業平臺有管理約束的責任。第四,網路的參與者——受衆需要提高網路素養,增強辨識能力。

張頤武總結,理想的新媒體時代,應該是風清氣正的。第一,網路空間清朗,謠言也應該在可控制範圍內,可以做到迅速澄清。第二,網民網路素養要提升,一方面要遏制網暴行爲,另一方面也要增強承受力,因爲網暴不是實質性、生理上的嚴重傷害,而是心理上的。有更好的網路素養,傷害會控制在一定範圍,同時大規模打擊網暴,可將其遏制到一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