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油罐車混油風暴 延燒成商戰之亂

武漢臨空港大道旁的益海嘉裡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日前廠房外停着一輛油罐車,車身標註「介質食用油」。(取材自第一財經)

中國近來面臨的內憂外患,情勢愈見艱難,對外有歐美等國家夾擊,內部則是扶不起的經濟。如今,食用油混裝事件在官方定調該一片詳和的三中全會前夕爆發,若欲蓋彌彰、不知所云,勢必再次重創民衆信心。

中國媒體「新京報」7月初揭露油罐車混裝煤油、食用油事件,引爆中國社會的食安危機。儘管多家油品公司紛紛出面自清,國務院也稱要出手徹底排查,但迄今不見具體進展,甚至還疑點重重,不僅能追蹤貨車軌跡的App無預警停用,新京報撰稿記者的微博也突被關閉,傳出他已經失聯。輿論持續發酵引發陰謀論的揣測,一場食安風暴似延燒成國企與外資的商戰之亂。

新京報記者 追出亂象

據聯合新聞網「轉角24小時」報導,此次油罐車事件的爆發,始自新京報7月2日題爲「罐車運輸亂象調查: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是記者韓福濤從2024年5月開始的追蹤調查,發現中國有部分的油罐車,運送完化工液體後又裝載食用油,甚至在沒有清洗油罐的情形下運送,導致這些食用油可能被化工液體污染,引發食安問題。

基於衛生安全的品質考量,食用油運輸理應「專車專用」,然而中國針對食用油運輸並沒有相關強制規定,只有「食用植物油散裝運輸規範」中有「建議」應該使用專用車輛的作法,但對於混用運載的約束能力有限。

新京報針對業內人士的調查指出,在節省運輸成本(包括運載的趟數、司機人力、清洗油罐等費用)和省時間之下,此類混用、不清洗油罐的情形有逐漸成爲常態的趨勢。報導並未提及是否所有油品和運輸業者都可能涉及混用運載的觀點及調查內容,但公開之後,隨即引發中國輿論的震驚與擔憂,相關話題在報導後的一週以來仍不斷髮酵。

民衆擔心,倘若這些油品真的被化工液體污染、並且變成市面上銷售的食用油,要是民衆長期攝入,極有可能導致中毒、以及腎臟與肝臟的損害。

超市裡購買自營品牌食用油的民衆擠得水泄不通。(取材自微博)

這些食安憂慮,也讓許多中國民衆想起了2008年震驚國際的「三鹿毒奶粉事件」;不僅如此,在新京報報導之後,也有其他中國媒體回溯發現,早在將近20年前,亦即2005年就有中國媒體調查發現這種混用裝載的交叉污染問題,但多年下來不僅沒有全面改善,竟然還又變成業內習以爲常的潛規則,讓中國輿論相當憤慨。

新京報記者的追查中,發現有油罐車從寧夏的寧東煤制油廠區出發,一路載油經過1000多公里進到河北省的秦皇島市,之後並未清洗油罐、第二天又再轉到了河北省三河市的匯福糧油集團生產廠區,裝載大豆油。一樣的情形,也發現還有油罐車從寧夏運送煤制油到河北,接着轉入天津的中儲糧集團廠區運載大豆油後離去。

國企被點名 網當柯南

敏感的是,報導中點名的廠區——匯福糧油集團和中儲糧集團,分別是中國知名的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特別是總部位於北京的中儲糧集團,本身就是國家管控糧油儲備與安全的中央企業,結果卻被發現其油品也有混用運載的問題。微妙的是,新京報的主要內容在討論混用的來龍去脈,但這些油品跑去哪些下游廠商、做爲何種用途,都還沒有進一步的討論與調查。

新京報報導中原本遮蔽的油罐車車號「冀E**65Z」、「冀E**76W」,後來被中國網民在貨車追蹤App上,循線查出其中一輛是「冀E5476W」,在今年近半年以來,這輛車曾經出沒於廣東、武漢、陝西的食用油企業廠區,其中在陝西就包括中國知名的食用油品企業——「金龍魚」工廠。

金龍魚(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1980年代起家的知名廠商,其包裝食用油商品在中國流通極廣,在海外的超市也購買得到。金龍魚是中國經營許久的糧油霸主,但其背後的益海嘉裡集團爲新加坡投資、創始人也是馬來西亞華裔的郭鶴年,也就是,金龍魚爲不折不扣的外資巨頭。

被爆出油罐車曾經到過金龍魚的工廠後,金龍魚官方在7月9日對外迴應:「集團內組織了全面自查,自查結果顯示,集團各企業在散裝食用油安全運輸中充分履行了監管責任,運輸車輛都進行了嚴格的查驗、檢驗手續」。換句話說,金龍魚直接否認有任何安全問題。

金龍魚官方的說法似乎未能取信大衆,其股價在7月10日應聲下跌,而且對於官方說的「全面自查」,網民也感到困惑。針對那輛可疑的「冀E5476W」油罐車爲何會進入金龍魚廠區、有無安全問題,官方說法是「(進入武漢工廠)裝運時爲新車狀態」,「(進入陝西工廠)進行了清罐、驗罐,檢驗合格後方進行了油料裝載」,但是否屬實仍有待驗證。

中儲糧迴應 甩鍋下游

報導指出,倘若金龍魚真的有混用裝載、沒有清洗油罐的情事,對於這家中國油品龍頭之一的大廠而言,會是嚴重的打擊、也再次衝擊中國社會的食安問題。

中儲糧集團是國家管控糧油儲備與安全的中央企業,卻被發現其油品涉混用運載。圖爲中儲糧集團的糧倉,非本案涉及的廠區。(新華社)

被新京報點名的國企中儲糧集團於7月6日公開回應稱,「公司高度重視、迅速行動,舉一反三、引以爲戒」,並且「從7月5日開始在全系統深入開展專項大排查」,但其結果也是表明:中儲糧集團並沒有任何問題,「產品指標完全符合國家標準,企業充分履行了監管責任」,同時宣告與承包的運輸單位中止合作。

但倘若真的履行監管責任,那麼混用裝載又是怎麼發生的?讓中國輿論不滿的是,做爲國企龍頭的中儲糧,在這件事情上也沒有細節說明、也沒有針對報導的情事致歉,反而給人「甩鍋給運輸公司」的觀感。

民營的匯福糧油集團也給出類似的迴應,表示其產品沒有問題,而公司並沒有自主的油罐車,「都是客戶派車來自提產品」,與匯福糧油集團無關。

有中國網民在微博上如此評論:「自己查自己,完全沒有說服力,有誰會主動承認問題?」「今天,如果哪個油企敢站出來保證:『我們的油是專車運輸。』哪個油企就能脫穎而出。 但是,誰站出來了?沒有!一家都沒有。說明什麼呢?」

國務院下令查 網諷:馬照跑舞照跳啥都沒

面對事件延燒的輿論,中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食安辦)在7月9日宣佈,立即成立聯合調查組來徹查相關問題,並且對外強調將依法嚴懲、絕不姑息。包括央視在內的中國官媒也對此運輸亂象極力批判,不過從生產者、運輸業者、到銷售廠商,究竟誰該負責、又如何改善,事件至今仍在等待官方的「徹查」。

微妙的是,就在國務院出手後,先前中國媒體和網民用來追蹤事件油罐車軌跡的網路工具App「發貨幫」,卻被發現在7月10日時忽然無法使用貨車軌跡查詢功能。這個平臺原先是提供貨主和一般民衆查尋追蹤貨車定位,而在這一次的油罐車事件中,有媒體和民衆循此找到了涉案的車輛及其軌跡,進而又爆出更多家可能涉入的廠商。

貨車定位功能 突被下架

據「21世紀經濟報導」的說法,7月10日起發貨幫緊急下架了貨車軌跡查詢功能,但不清楚確切的理由,也暫時無法確定何時能恢復使用。

中國油罐車運載化工液體後未清洗就直接混裝運送食用油,是否爲全國性的問題,至今仍是謎。(取材自微博)

被發現功能下架之後,隨即在微博上又引起一陣嘲諷:「熱搜無法顯示,軌跡無法查詢,馬照跑舞照跳啥也沒發生過」、「這就叫欲蓋彌彰」。

官媒「環球時報」的前主編胡錫進也對此發言:「油罐車軌跡查詢功能突然因『貨車定位功能升級維護』遭平臺下架,這個時間點來得太巧了,不可避免地會引發公衆質疑。如果平臺發貨幫就是因爲技術原因而暫停這項服務,老胡誠懇建議有關部門督促該平臺加緊解決問題,重新開放油罐車軌跡查詢功能,它的升級可以暫緩。」

從「新京報」7月2日發出報導以來已將近半個月。期間,被點名到的大廠、油品生產方和運輸業者,紛紛跳出來自清沒有問題。那到底誰該負責?

按照新京報揭露的事件來看,生產方、運輸業者、銷售方到監管部門,在整個混用裝載事件上都有相關責任,正當中國網民在糾結買方賣方到運輸與監管怎麼負責、誰要負責的問題時,有中國媒體發表評論,指出第一責任人是銷售,「這批有問題的油被消費者買走以後,第一責任人是銷售者,可不能讓他們置身事外。」

這篇文章在7月11日開始在微博上話題發酵,許多中國網民的解讀認爲,是導向原本新京報沒有繼續明說的外資大廠金龍魚,也就是「買走有問題的油、又銷售給消費者」的第一責任者。不過也有網民評論:「媒體學法律、用法條是件好事,但油罐車混裝這事現在連運輸環節的問題和責任都沒搞清楚,就去說銷售者的首問責任,確實有些牛頭不對馬嘴。」

媒體揭弊報導 疑雲密佈

延伸的論戰是國企與外企的陰謀論。這些討論中,有些說法懷疑新京報是衝着國企中儲糧集團而來,相當於打擊國企並且給外資開路,卻沒想到整件事情牽扯出金龍魚。

中儲糧集團和金龍魚確實在市場上有競爭關係。也有人懷疑金龍魚即是新京報金主(益海嘉裡集團有贊助過「新京報」的廣告,但無法以此證實雙方的資金關係細節),因此報導纔沒有繼續往後追出金龍魚。

這也形成了中國輿論的微妙現象:有些人感慨、讚賞難得的調查記者與揭弊報導,能揭露涉及國企的問題,這堪稱是現在輿論極度高壓管控下的珍貴案例。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懷疑新京報的報導居心叵測,疑似是「給國內外媒體提供炮彈」打擊國家,且偏偏報導中漏掉了誰買油、油的去向等關鍵事實,令人懷疑。

有中國網民在微博上如此註解:「油罐車這個事件從一開始的食用油混裝,到了國企與外資的商戰,作爲普通消費者,我們的核心是能吃上放心的好油!你覺得呢?」

不過從媒體最新披露,不僅是公路貨運,食用油經水路運輸也存在混運現象,且假的洗艙證明容易取得,因此即使已實施專貨專運政策,仍有船長表示,只要願意「出雙倍運費」,就有辦法搞定檢查。若此爲真,除了疑雲密佈的商戰猜測外,問題可能真的要大條了。

圖爲金龍魚的油品工廠,非本案的廠區。(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