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新視界-當代洗冤錄

疑罪從無未落實

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卻被倉促定罪,火速槍決,當年的司法機關堪稱草菅人命。「真兇」早就現身,媒體大聲疾呼,案件複查卻歷經9年,關鍵證據還莫名丟失,整個過程令人匪夷所思。呼格平反昭雪後,輿論的震怒、痛心和反思噴薄而出。

《人民日報》微博在肯定司法機關糾錯和問責的同時,將矛頭指向了製造冤假錯案者:「好在追責程序已啓動,這是對呼格家人的告慰。不走過場、不高舉輕放的追責,才能經得起推敲。別再把法律當斧鉞,那些製造冤案的人可曾顫慄與懺悔?」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遊偉在《新民晚報》上更加專業地質問當年的辦案人員:「就是這麼一起疑點重重的案件,當時公檢法機關卻用60天時間迅速『從快』審結了案件,並且不留餘地『從重』判處被告人死刑立即執行。至於呼格吉勒圖爲什麼從一開始拒不認罪,到後來全部供述承認?爲什麼對如此疑案,卻不像那個時期的通行做法『留有餘地,疑案從輕』?我想,只有當年辦理此案的公安偵查人員及檢察官、法官和有關領導才說得清楚!」

這位曾經在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擔任過副院長的刑法專家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特別提到:「『疑罪從無』不僅僅是法院的事,公安、檢察院都要秉承這一理念。警方在收集完全部證據,決定是否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前,以及檢察院在決定移送法院起訴前,自己先審查證據是否滿足要求。不能滿足的就不應移送,有爭議的要做出有利於被告人的解釋,而不是堅持移送起訴,讓很多疑案最後都走到法院來裁斷。」

時評作家、檢察官楊濤在《工人日報》上發表文章,指出製造呼格吉勒圖冤案的土壤如今並沒有完全消失。其中之一便是「疑罪從無」沒有完全得到落實。「今天,『疑罪從無』原則已經在刑事訴訟法中給予明確,但現實中,由於慣性思維,以及一些地方司法、行政機關破案心切等因素,『疑罪從有』的情況仍時有發生。」另外一個問題則是在實踐中,有些通過刑訊逼供手段獲得的證據並未真正得到排除。

盼冤案真相大白

與呼格吉勒圖案再審幾乎同時進入公衆視野的,還有比呼格案更轟動的聶樹斌案被移交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複查。多年來爲聶案重審奔走呼號的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賀衛方在第一時間發出微博:「拜求」山東高院以客觀中立之立場檢視全部證據材料,得出公正結論。近期大陸社交媒體盛傳聶樹斌的真實死因竟是當局爲了給某高官提供腎源。雖然這則消息未獲證實,但無疑大大增加了聶案的悲劇色彩。

一段被數萬網友轉發的視頻顯示:在收到無罪判決書後,呼格父母和兄弟來到呼格墳前,將判決書複印件在墳前焚燒。母親尚愛雲跪在兒子墳前失聲痛哭:「媽媽知道你冤枉的,可媽救不了你啊!你讓媽媽好想你啊!」此情此景令無數國人動容。希望聶樹斌案和其他類似案件也能早日真相大白。再也不能以國家的名義濫殺無辜了!(作者爲大陸自由作家、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