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記:在以色列留學感受“不同”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剛到以色列時,我曾疑惑於以前一些國內朋友對猶太人過高地“捧”,因爲與以色列人打交道時,我常常感到不夠順心。在以色列生活一段後,我又不解於一些其他文化對猶太人的“恨”,因爲與以色列人深入接觸後,我發現他們沒有傳言中那麼糟糕。一個民族的形象有如此懸殊的差異,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留學以色列,我真正開始自己親自去認識這個國家,這個民族。

歡迎爭論

我對以色列一直以來都有很大的興趣,我於2016年來到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學習希伯來語和猶太研究的碩士課程。相較於歐美國家,留學以色列有一些明顯的優勢。一方面,學費便宜,碩士階段獎學金名額豐富。以我的專業爲例,2/3的學生都能拿到獎學金,全獎和半獎各一半。國際學生每年學費約1.7萬美元,獎學金基本可以抵消學費,自己只需負擔生活費。另一方面,教育質量有所保證。很多老師有歐美留學背景和工作經驗,他們出於對本國教育的重視選擇回國執教。希伯來大學的醫學、農學以及數學等專業比較有名,另外特拉維夫大學、海法大學等高校也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知名度。

在國內上大學的時候,班裡學生很多,老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人,可能會基本按教材講課。希大大部分課堂是20人左右的小班,以英語授課。我的專業必修課只有五六個人,沒有固定教材。課堂就好比一個小型研討會,老師提前告知討論主題,提供閱讀材料清單,需要學生私下做功課。

每堂課老師都會讓學生就討論主題發表看法,我一開始不太適應,每次發言都很緊張,怕自己說得不對。後來我發現,討論課沒有所謂的對錯,老師和學生會尊重每個人的想法,慢慢我就有自信了。班上有來自中國、美國、芬蘭、德國和瑞士的8個同學,討論起來可謂刀光劍影,火花四射,和國內很不一樣。中國人講究“和氣”,表達不同意見好像就是對誰有敵意,以後可能就難以相處了。而以色列人崇尚“爭論”,珍視不同意見。在他們看來,瞭解別人的想法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可以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多姿多彩。

這種啓發式授課除了帶給我知識本身,還培養我的學習自主性。我會把課堂上出現的知識盲區在課後補上,把碎片化的東西拼湊起來。我變得更願意自己思考,不再被動接受書本上的內容。

富得低調

以色列人的生活非常樸素,不怎麼在乎穿着打扮,大學教授也經常穿着T恤、踩着布鞋來學校上課,甚至稍微打扮一下會顯得“扎眼”。像寶馬、奔馳這種名貴車,在以色列的街道上也不怎麼常見。當地人更鐘情於實用性強的小車,在他們看來,車只是工具,不是身份的象徵。

實際上,以色列人的收入不算低,平均月收入近2萬元人民幣,就連學生打工時薪也接近100元。以色列人給我的感覺是“富得低調”,他們喜歡把錢花在感受和經歷方面。以學生羣體爲例,以色列高校每年有1個月的寒假和近4個半月的暑假,學生們打工存錢,跑去全世界旅遊,開闊眼界。

如果想去以色列留學,中國學生需要注意的就是以色列的物價不低。國內一包四五塊的餅乾,在以色列差不多要20塊錢人民幣。房租價格也不菲,學生公寓的租金甚至比外面租房還貴。我和另外兩名中國同學在學校附近租了一個3居室,每人一間臥室,共享公共空間,房租每個月大約3000元人民幣。在以色列的中國留學生都很熱情,從一間租屋搬走的人常常會慷慨地留下不少傢俱和日用品,新老留學生一代代傳下去。房子雖有點老舊,但“五臟俱全”。

文化豐富

赴以留學之前,我在北京跟着一位漢語十分厲害的以色列小夥子學了一些簡單的希伯來語。後來經過兩年“沉浸式”學習,目前我的希伯來語已經達到中高級水平。出乎意料的是,在以色列學中文的人比我想象中多。可能因爲北上廣節奏太快,他們不少人喜歡去成都留學。耶路撒冷特別安靜,和愜意的成都頗有幾分相似。

以色列的留學生以德國、法國和美國人居多,多數都是猶太人,這兩年中國學生有明顯增加的趨勢。不過,相比歐美,以色列高校在中國還並非廣爲人知。到底要不要赴以留學,主要還要看個人需求。

我很喜歡歷史遺蹟等人文風光,利用假期走過不少地方。特拉維夫比較現代化,耶路撒冷就更有一種古城的風情。當地人對於亞洲人格外友好,常有街上小販看到我是就大呼“你好!摳泥其挖!薩瓦迪卡!”,他們分不清我是亞洲哪裡人,就用所有會的亞洲語言輪番問一遍,總有一句讓你聽懂。有時候還會有當地人突然衝過來,指着身上穿的T恤說,“看!Made in China!”用這種方式套近乎。

剛到以色列的時候,我有種以色列人“沒禮貌”、以自我爲中心的印象。舉例來說,希伯來語裡沒有“不好意思”這個詞,連“先生”這個詞都非常少用。最禮貌的表達方法無非是在一句話里加上“請”而已。以色列從文化、社會、宗教上,有許許多多不同派別的人在這裡生活。正是因此,在這裡我也能遇見更多不同的人羣,體會到不同的人文背景。中國留學生來到以色列,更能學會對“不同”的包容理解,求同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