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後,我性別認知障礙了

在美國留學的小夥伴一定對“跨性別者”並不陌生,現如今的美國,跨性別者的數量已經達到了160萬。在這個國家的各個領域,你都能看到跨性別者的身影,以及他們所引發的爭議,在西方社會,使用錯人稱代詞,是一件會遭到口誅筆伐的事情,但矛盾的是,有時候我們根本無法判斷對方的性別。‍‍

From Panopath過來人留學

微信號:Panopath_liuxue

最近,美國大選形勢愈演愈烈,在哈里斯和特朗普的首次大選辯論後,大家都宣佈自己贏了...

然而國際巨星泰勒斯威夫特卻公開選擇支持哈里斯,並且在支持推文的最後署名“Childless Cat Lady”,很明顯是針對特朗普的競選副手萬斯的“無孩愛貓女士”污名。

很明顯,在性別爭議上,兩黨存在着相當大的分歧,以致於基於哈里斯的女性身份,特朗普都不敢猛烈攻擊,唯恐喪失女性選民的選票。在提到少數羣體,也會使用合適的人稱代詞。

在西方社會,使用錯人稱代詞,是一件會遭到口誅筆伐的事情。

而更詭譎的是,有時候我們甚至無法判斷對方的性別。

比如,這次的巴黎奧運會上的來自阿爾及利亞的”女"拳擊手哈利夫。TA在賽場上46秒結束戰鬥,而TA的對手意大利運動員安吉拉卡利尼鼻樑受到了重創,她認爲與哈利夫的比賽“是在與一個男人比賽”。

此事一出,也是引起了一陣討論,即使奧運會落幕後,互聯網上仍然有不少聲音認爲“冠軍不應該是生理男性的哈利夫”。

與此同時,美國的馬塞諸塞州近期宣佈“取消母親這一稱謂,取而代之的是——分娩者”...我不懂,但大爲震撼

同時,隨着LGBTQ運動的不斷髮展,人稱代詞可能會成爲留學生留學的"第一個雷"。

我們還是以阿爾及利亞拳擊手哈利夫爲例。

儘管TA獲得了冠軍,但是批評、網暴哈利夫的評論不絕於耳,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人物。

深受LGBTQ困擾的MUSK分享了其他人的一篇推文,所寫的內容是:“男人不應該屬於女性運動”。

而《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貼出了哈利夫同意大利拳手比賽的照片,並指責哈利夫是一個“享受一拳打在女人頭上快感”的男人。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也同樣發表了哈利夫的比賽圖片,並表示“我將讓男人遠離女子運動。”

他們都指責哈利夫參加女子運動項目是對所有其他運動員的不公平,認爲哈利夫在利用“trans跨性別者”更爲強勁的身體素質欺凌了其他運動員,包括被哈利夫重拳打哭了的卡利尼。

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爲了一枚金牌,讓一個“生理男性”參加女性比賽,奧組委真的這麼癲嗎?

爲此,學霸君也做了一些research...

在詳細瞭解事情過後 ,我發現有些關鍵的事實被這些批評者所忽略。

01 、男 or 女

哈利夫爲右下粉色衣服,小時候與家人的合照

哈利夫並不是奧運會前變成女性,而是一直都是一名女性。

哈利夫來自一個性別觀念極端保守國家:阿爾及利亞。這是一個99%人口屬於遜尼派穆斯林的國家。在他們的宗教觀念中,根本不用提真正的“變性者”,僅僅一個關於變性者的謠言,都可能讓這個人遭受到甚至是來自於陌生人對其施暴和侮辱。因此,在阿爾及利亞,幾乎不存在提供變性手術的條件和資源,也沒有任何修改身份證性別的途徑。

可以說,哈利夫從出生開始,在她、她的家庭、她的國家的認知當中她就是女性,並沒有不公平地參加奧運會並奪得冠軍。爲了自證清白,哈利夫的父親甚至翻出了當時女兒的出生證明:

“這是我們家的官方文件,1999年5月2日,Imane Khelif,女性。這裡寫着,這份文件沒有撒謊。”

雖說事實如此,但是這麼聲勢浩大的“討伐”難道僅僅是一場烏龍,就爲了污衊她?當然也不是,因爲長久以來,我們一直堅守的性別觀念突然發生了巨大轉變,導致確定性別變成了件難事...

02 、如何判定性別?

有些網絡上的言論所稱,“看看褲襠就知道是男是女了,怎麼這麼麻煩?”這實在是簡化了在當今社會關於性別判定的問題。

因爲在現在更爲開放的時代,性別問題成爲了一個極具爭議的問題,gender和biological sex並不是同一個概念,一個是社會性別,而另一個是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是人在社會中自己所認定的自我身份的概念,這也導致了有些人會嘲諷gender有10086種。

而事實上,確定生理性別sex也並不容易,不只是XY與XX染色體的區別。激素在出生前和青春期也會起着關鍵作用。當胎兒在子宮中發育時,激素幫助生殖器官的形成。從激素數據來看,正常女性睾酮平均範圍在每升血液0.7至3.0納摩爾,正常男性睾酮平均範圍在每升血液10至45納摩爾。

根據國際奧委會的標準,判斷一名運動員的性別只需滿足兩個條件:其護照上的性別標註爲女性,且在比賽前至少12個月內,睾酮濃度低於每升10納摩爾,並在整個比賽期間維持在這一水平以下。這也證明了國際奧委會的判斷標準是激素,而非X或者Y染色體。

這樣不同的評判標準也就導致了確定性別是一件難事,對哈利夫更多是刁難,因爲她是符合於國際奧委會的標準的,她本人並沒有問題。而是國際奧委應該對此予以重視,對於生理性別這一問題的規定更加嚴謹,避免這樣對運動員的傷害和爭議。

除了性別爭議以外,基於性別的身份也開始出現問題了。

德國聯邦議院4月份還通過了《性別自決法》(Selbstbestimmungsgesetz),自2024年8月1日起,身份證明上的性別將不再直接反映生物學事實。“性別認同”一詞,即個體自我感知的性別歸屬,如今被正式納入法律範疇。簡單來說,我的性別我做主。

新的法案可以讓人們可以通過更簡單的程序進行性別轉變,並且每年都可以進行一次性別和姓名的更改。申請人僅需要提前三個月通知登記處有關所需的更改。對於未滿14歲的申請人,申請需由其法定監護人提出。年滿14歲的申請人可以在獲得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提出申請。如果沒有法定代理人的同意,需要家庭法院進行裁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更改後的姓名“不得損害兒童的福祉”。

不得不說,這種政策的實施反映了德國對性別多樣性的尊重和包容,爲那些認同不同性別身份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權利和自主權。從包容性和社會公正的角度來看,這是積極的一步,有助於打破傳統的性別二元模式,爲性別認同多元化的個體提供了更多的自我表達空間。但頻繁更新性別的政策,不可避免的存在濫用風險,比如逃避法律責任,獲取性別相關的權益和優惠(就業/教育/社會福利等)。

這邊疑似生理男性參加女性比賽,那邊麻州又來了個大的——取消母親稱謂。

8月1日,馬薩諸塞州議會通過了一項新法律,將官方出生記錄中的“母親”、“父親”、“男人”和“女人”等詞彙,全部改爲性別中立的用語,以確保包容性。“母親”將被改爲“分娩者”,“父親”將被稱作“另一位家長”,而“人persons”這樣的統稱將會取代“男人”和“女人”。

新法最直觀的表現,是將從出生證明中刪除性別語言。通過這樣的方式,刪除文件上傳統的家庭角色和語言。

該法案的發起人之一、州衆議員凱恩 (R-Worcester) 稱,該法案旨在承認非傳統生殖方法的可用性。而這項法案發起之後,在州衆議會以156票對0票通過,隨後以40票對0票在州參議會過關,全部都是全票通過。

當然,這一法案的出臺也是受到了廣泛的批評——

一些批評者認爲這完全不可理喻、矯枉過正。他們假設了該法案實行後可能會發生的對話,emmmm,怎麼說呢,過於怪異了!

還有批評者前NCAA游泳運動員Riley Gaines表示:“他們一直在侵蝕我們的語言,摧毀我們的家庭,同時還在剝奪我們的權利和自由。”

當然,這個法案也有支持者。他們認爲,因爲有非常多鍾途徑可以爲人父母。這也就說明我們的法律需要更新,才能更好的反映家庭的多樣性。這一法案在支持輔助生殖兒童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同時也幫助確保了LGBTQ家庭在確定親子關係方面的平等。

對於稱謂的改變,鷗醬認爲,隨着LGBTQ運動的發展和成熟,法律的確是要隨着一起進行必要且合理的改變,然而把母親說成是分娩者,未免還是有點過分變得“生疏”顯得特別難聽,生我養我的人只是一個分娩者...這樣的稱呼或許還能繼續改進,同時保證LGBTQ家庭在親子關係這方面的平等。

母親都有變分娩者了,相信廣大留子也能深刻感受到“lgbtq”的絕對正確性。

而來到美國的第一課也很可能與此有關。

因爲在大部分的自我介紹環節,pronouns已經成爲了一種必需品。比如以下的場景:

Hi, my name is Cecilia. I go by She/Her/Hers.

Hello everyone, I’m Leo. My pronouns are He/Him/They.

沒有過多瞭解過這部分問題的同學剛開始可能會疑惑,這是什麼?

pronouns其實也就是自己的性別認同,要在最開始認識的時候去告訴其他人,這樣也能夠保證自己並不會因爲性別問題被冒犯到,或者是無意地就冒犯到別人。

在整個美國,支持自由選擇人稱代詞的比例比起美國大學中要低一些。在22年,美國五月底的民調顯示,59%的美國人認爲兒童不該選擇自己的人稱代詞,而應使用與其生理性別一致的性別代名詞。

將近六成的美國民調受訪者表示,這樣的偏好代名詞是一種過度的保護措施,會讓兒童更容易對自己的性別感到困惑。

但是pronouns在大部分美國大學的自我介紹中已經是家常便飯。不在pronoun上冒犯到別人也是很重要的,不僅有男性/女性,也有“they”。早早在2019年,韋氏詞典上“They”激增313%。韋氏詞典在這一年也宣佈,代指非二元性別者的詞“They”成爲該詞典的年度詞彙。“They/Them”,即非二元性別者(Non-Binary),既非男性也非女性。

代詞通常包括以下幾種:

She/Her/Hers 女性

He/Him/His 男性

They/Them/Their 中性

Ze/Zir(Zem)/Zirs(Zes)去性別

記住他人的pronouns在大學中還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有人會對此非常在意,如果不小心弄錯,很有可能造成他人的不滿,甚至是衝突。

比如前不久美國就發生了一起因叫錯人稱代詞,而被趕下飛機的事件,同樣受到牽連的還有她尚在襁褓中的兒子和高齡母親...屬於是爲了少數羣體而去踐踏另一部分弱勢羣體的利益。

整體看上去,西方LGBTQ目前的發展有點矯枉過正了,但作爲留學生不管你是贊同LGBTQ,還是敬而遠之,亦或是堅決反對,既然入鄉就要隨俗,咱抽個空把人稱代詞還是瞭解下~

希望小夥伴們留學期間都能順順利利,少踩雷,掃雷,啓動!

reference: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world-69254813

https://time-weekly.com/post/313548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282489

https://noselfidtw.cc/news/kids-shouldnt-choose-their-preferred-pronouns/

https://www.sydneytoday.com/content-1024527452556008

本文系授權發佈,By 鷗醬,From Panopath過來人留學,微信號:Panopath_liuxue。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北美學霸君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