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生:“金融茶”的茶含量幾何?

中新經緯8月15日電 題:“金融茶”的茶含量幾何?

作者 劉春生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

在2023年底“昌世茶”突然崩盤之後,近期,又有茶葉品牌泛茶“炒作盤”兌付困難。有業內人士估算,這可能是廣州芳村茶葉市場迄今爲止涉案金額最大的“金融茶”事件。茶葉本是普通消費品,爲何屢屢牽連“金融”?

所謂的金融茶,是指通過囤積某些品牌或特定批次的茶葉,利用其稀缺性和潛在升值價值來進行投資的一種方式。類似於紅酒投資,一些投資者購買紅酒後,並不是爲立即消費,而是等待這個品牌或批次的紅酒價格上漲,再出售獲利。將茶葉作爲一種“投資”方式,本身並不一定代表“騙局”,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面臨重重風險。

一方面,茶葉並不是非常標準化的商品,其價值與產量、產地、市場需求、保存完好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相關,而普通消費者與茶商之間信息不對稱比較明顯,消費者很難充分獲取茶葉相關信息,來判斷其真實價值。利用這種不透明性,一些“金融茶”莊家會隆重推出茶葉新品牌,鼓吹其稀缺性和市場前景,或極力宣傳某款茶葉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通過造勢、捂盤限量投入市場,繼續營造茶葉漲價現象,吸引投資者追加投資。

另一方面,茶葉投資有比較明顯的流動性風險,與股票等金融產品或市場需求比較強的實物商品相比,茶葉買賣不夠便捷、變現能力差。有一些“金融茶”莊家,會設立平臺,通過經銷商組織客戶“購買”。但實際上,有的經銷商向消費者銷售茶葉是不交付實物的,只是承諾一定期限後以本金加利息的方式予以回購。茶葉交易的過程中消費者不見茶葉,也就是說,這類“金融茶”“理財茶”的業務模式已脫離商品交易實質,由正常銷售行爲演變爲一種追求高額回報的投資理財行爲。

而之所以茶葉成爲炒作對象,背後也有幾點特殊性。一是收益好的投資渠道比較少的情況下,投資者的目光可能會鎖定在一些小衆產品上,比如球鞋、球星卡等因爲稀缺性曾成爲“投資品”。二是中國本身具有深厚的茶文化傳統,真正的高端茶葉也具有一定收藏和饋贈親友的功能。然而也正因爲茶葉被賦予的文化價值難以用價格衡量,更易被誇大、鼓吹。三是茶葉市場透明度比較低,茶葉品牌分散,價格形成機制比較複雜。以理財等形式將茶葉變爲“金融產品”,更掩蓋了對茶葉商品價值的評估,使茶葉投資脫離了茶的本質,變爲一種“金融投資”的方式。

其實,對普通商品的金融屬性並不能一概否定,關鍵要看這種商品的金融化是否符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比如,對一些農產品開發期貨形式,就是以金融屬性更好地服務供應與需求的一種手段。而且,還要看這種商品的金融產品設計是否包含有效的風險管理條款、措施,以保護投資者不受不可預見的風險傷害。對產品與服務的說明應當更加清晰明瞭,確保消費者能夠了解到產品的基本情況、投資的預期收益。

近期,一些地區已經發文提示“金融茶”風險,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茶葉市場價格秩序穩定。筆者認爲,對於防範普通商品金融化帶來的風險,不但要加強監管,更應注意通過公開信息等手段增加市場透明度,減少信息不對稱情況出現。同時,確保合同符合法律法規的要求,避免出現以金融手段非法集資等違法違規行爲。此外,還應加大對投資者教育的力度,普及金融知識,特別是提示金融投資的風險,增強公衆風險意識。(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張芷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