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正/歐美民主國家拒絕中國第二波經濟衝擊!

▲ 中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寄望於電動汽車等新興的節能產業。(圖/CFP)

●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中國在這次經濟危機中,一再寄望於新興的節能產業,例如太陽能、電池和電動汽車的大幅擴張與大量出口,希望透過補貼取代中國過去廉價產品的角色;不只要藉此拯救中國衰退的經濟,甚至還想改頭換面,躋身先進國家的行列。問題是,上述的產業佔中國的GDP遠低於5%,卻佔了近半的出口總值。這個比例不高的產值如何救中國整體的經濟?更何況,美國和歐盟國家爲什麼要開大門歡迎中國這些新興的科技產品?過去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在中國政府補貼之下,傾銷全球的做法早就將歐美在地的太陽能產業鍵打死了!歐美國家怎麼會笨到讓自己的新興產業重蹈覆轍呢?

如果歐美市場再不限制中國大量補貼的電池產品和低價電動車,歐盟和美國產業核心的汽車產業未來勢必一片哀嚎,尤其德國和美國的汽車產業生產鏈將會被裂解而快速萎縮,大量汽車工人的失業勢難避免。所以,除了封鎖AI、國安相關等高技術之外,美國最近又宣佈恢復對數百項中國豁免商品的關稅之外,已經開了新能源產品的第一槍,將對目前進口還不多的中國電動車課徵100%的進口關稅。未來中國電池也難逃劫數。目前中國廉價電動車已經快速且大規模打入歐盟市場,高關稅或進口配額也將成歐盟國家不得不的選擇,可能在7月起先對進口的中國電動車由原來的10%再加徵17.4%~38.1%的關稅。

▲ 美國前陣子宣佈將對目前進口還不多的中國電動車課徵100%的進口關稅。(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關係人類生存的龐大綠能產業鏈絕不能落入中國手中!

歐美爲什麼不能再買便宜的中國產品,特別是太陽能設備、電池、電動車呢?這是一個嚴肅的政治經濟問題。若我們考慮到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生存威脅,綠色能源轉型是民主先進國家的責任,也是唯一的選擇。但是以目前的技術水準而言,民主陣營的綠能產業鏈還是要依靠政府補貼才能生存和發展;在成本方面都無法承受中國出口產品的低價衝擊。

歐美不少人士認爲第一波的中國衝擊(China shock),已經造成歐美傳統產業的沒落,若不阻止第二波的中國衝擊,不只是歐美的工業,所有民主國家最重要的綠能產業,包括電動汽車、電池及充電系統、太陽能及風力發電設備、等產業都將註定成爲中國低價產品的天下!甚至,連歐美產業主要支柱的汽車相關產業鏈也註定會走上快速沒落的命運,甚至消失!

▲ 以目前的技術水準而言,在成本方面,民主陣營的綠能產業鏈都無法承受中國出口產品的低價衝擊。(圖/視覺中國)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美國面對第二波中國衝擊 已經開了第一槍!

目前歐美國家針對再生能源都有大量補貼的政策及措施,若這些巨幅的補貼不能與歐美國內製造業的發展及就業機會直接掛鉤,反而跑到中國的低價產品身上,那就等於是替中國壯大經濟,並且創造中國更多的就業機會,反而扼殺了自己國家的經濟和爲數衆多的就業機會。這種抵制中國產品的考慮目前似乎已經壓倒所有反對調高中國產品關稅的論點,成爲美國和歐盟國家的主流意見。

在第一波中國衝擊中,臺灣、南韓和德國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爲中國進口大量的臺、韓零組件以及德國的生產設備,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及全球市埸。但是,在第二波中國衝擊中,臺灣、南韓、甚至德國開始成爲受害者了,因爲中國民族產業的產品,已經大幅地取代了臺、韓、德的進口產品。臺灣因爲一直限制中國亷價產品大量進入臺灣,中國生產過剩的產品即使想低價傾銷臺灣,門路也不多,因此目前受害情況不深。

▲ 臺灣因爲一直限制中國亷價產品大量進入臺灣,因此目前在「第二波中國衝擊」中的受害情況不深。(圖/CFP)

德、韓和中國走太近 在第二波的「中國衝擊」下受傷匪淺

反之,中國和南韓經貿方面的變化,已經在南韓出現了嚴重的中國衝擊。中國佔韓國對外貿易於2018年來到26.8%之最高峰,當時南韓貿易順差高達556億美元的高點。但是此後,中國廉價產品大量傾銷南韓市場,韓中貿易順差便開始迅速縮小,到了2023年底南韓對中貿易逆差居然達到180億美元。

德國和中國的貿易,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一直享有鉅額順差。但是,近年來中國出口到德國的金額快速成長,而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則由盛而衰,順差已經快速縮小了。早期德國對中國貿易一直有每年二、三百億美元的順差。到了2022年時,德國就開始轉爲逆差,2023年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就突然暴增到640億美元左右。德國已經由第一波中國衝擊的受益人,轉爲第二波中國衝擊的受害人了,而且受傷很嚴重!德國大力培養了中國汽車產業,但是現在已經開始承受中國廉價汽車的反噬和衝擊了,德國汽車業反而走到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了!

▲ 德國大力培養了中國汽車產業,但是現在已經開始承受中國廉價汽車的反噬和衝擊。(圖/翻攝環球時報)

臺灣對中國的「戒急用忍」 反而成爲「中國衝擊」下的僥倖者

臺灣應該慶幸一直跟中國保持政治和經濟上的戒心,而且從「戒急用忍」到太陽花運動,纔不致於走上今天南韓的悲情命運。臺灣有不少親中或缺乏產業知識的人,總是自作聰明,愚昧地主張臺灣應該機靈地遊走在美中兩強之間,不該傾向美國。

但是,我們知道臺灣高科技產業的技術來源及授權大多來自美國,而且臺灣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大多數也是加工後再出口,歐美國家纔是臺灣這些產品最主要的最終市場。例如,美國若要求臺積電某些晶片不能賣給中國廠商,臺積電也只能接受,否則臺積電就可能無法生產這些晶片,況且還有可能被美國製裁。因此,在經貿上,只要美國要求我們選邊站,大多情況下我們毫無其他選擇!世界的科技產品以及關鍵產品的市場已經隨着中、俄和民主陣營的政治對立,分裂成專制市場及民主市場。只要有正常智力都知道臺灣該站在那一隊?

▲ 世界的科技產品以及關鍵產品的市場已經隨着中、俄和民主陣營的政治對立,分裂成專制市場及民主市場。(圖/《先探投資週刊》提供)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