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陳寬:以AI改善診療

按:據《2024中國AI醫療產業研究報告》,2023年中國AI醫療行業規模已達973億元。有機構數據顯示,預計到2035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爲1.73萬億元,全球佔比達30.6%。

人工智能的巨大價值能在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技術複製,讓資源均質化

在一個區域、一個縣裡,建立一個AI平臺,所有基層醫療機構連接上這個平臺後,就相當於獲得了頂級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錢沛杉 張翊飛

走進新落成不久的北京市朝陽醫院常營院區影像科,寬敞明亮的公共空間映入眼簾,排隊等候“拍片”的來訪者大多圍繞在處室門口,不時看看手錶或向處室內張望。

醫生的工作間在另一側的角落裡。推開門,年輕的值班醫生正在桌前“閱片”——面前有兩臺顯示器,一臺橫向放置,內置了AI影像診斷結果;另一臺縱向放置,界面是來訪者的肺部電子影像。

“影像科一天要接待上千位患者,人工寫一份報告最快也要5~10分鐘,現在有了AI輔助閱片,膠片自動排版、結構化報告一鍵生成,幾十秒就可以完成,大大節省了時間。”值班醫生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這套AI影像診斷系統可以快速篩查病變並給出診斷建議,醫生只需在AI診斷基礎上稍作檢查調整,即可完成診斷報告。

這套AI影像診斷系統是2016年成立的“獨角獸”企業推想醫療“一橫一縱”立體化產品線中的一部分。從肺部AI產品起家,八年間,推想醫療已構建了多個平臺,能提供“篩、診、治、管、研”醫療全流程智慧解決方案。

推想醫療的創始人兼董事長陳寬,曾師從諾獎得主攻讀金融學與經濟學雙博士學位,26歲博士休學,27歲“一人一貓”回國創業,投身AI醫療大潮,至今,已近十個年頭。

走進距離醫院約十公里、位於北京東四環附近的推想醫療總部,記者見到了這位年輕的AI弄潮兒。

休學逐夢AI醫療

今年36歲的陳寬1988年生於深圳,15歲赴海外留學,18歲考上芝加哥大學經濟系,本科畢業後留校繼續攻讀金融學和經濟學雙博士學位,在外人看來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

不過,陳寬並沒有繼續在學術領域深造,他在上學時,很早就有了做技術應用的想法:“上大學剛接觸到AI時,主要是將AI與經濟金融結合,做量化分析,後來我和幾個同學在想,除了經濟領域,AI算法是否還能在其他領域發揮更大的價值。”大二開始,陳寬和他的夥伴開始通過實習、參與小型創業項目,將AI應用在社交媒體、新聞網站、股票分析等領域。

不僅是在海外,上學時,陳寬只要有時間就會跑回國內開展調研,瞭解國內的市場需求。

2013年,陳寬在深圳的一次行業會議上,向與會嘉賓介紹了自己用AI做人臉識別的產品。會後,一位陌生的醫生找到陳寬,說“你用AI做人臉識別很有前景,但是如果能應用到醫學領域會更有意義。”

陌生醫生的一席話讓陳寬想起了自己做了一輩子村醫的舅公:“我們家傳承了很多代村醫和鄉醫的傳統。”陳寬回憶道,“像我舅公,今年已經90多歲了,依然在鄉下幫患者看病。我們勸他搬到城裡養老,他不願意,因爲村裡有很多他照顧了一輩子的患者,如果他離開,村民就沒人照顧了。”

這種根植於血液中懸壺濟世的醫者情懷,讓陳寬隨即開始思考將AI應用於醫療領域的可能性。

任何一項技術只有能解決行業痛點,長期價值纔會存在。“無論國內國外,醫療行業都存在嚴重產能不足的情況。醫療資源需求大,但優質資源稀缺、分配不均,特別是在基層,很多患者得不到好的治療。”陳寬說。

他認爲,AI的技術特點與醫療行業的需求高度匹配。不同於互聯網解決的是如何分配過剩產能的問題,人工智能的巨大價值是能在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技術複製,讓資源均質化。

“我們成立推想醫療,就是想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釋放過去稀缺的、鎖在大醫院裡的優質醫療資源,把最好的醫療服務能力帶到老百姓家門口,用技術爲社會、爲民生創造價值。”陳寬說。

2014年底,陳寬放棄學業,休學回國創業。“當時的心理反差還是挺大的”,陳寬說,“回國的前一天,我和同門還在風風光光地爲導師慶祝獲得諾獎,第二天我就要把這一切都扔掉,從零開始了。”

陳寬帶領推想醫療參加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2023年5月攝) 推想醫療供圖

紮根醫院共創產品

即便已過去快十年,陳寬對創業早期的日子仍記憶猶新。

“創業真正難的時候,不是公司發展起來,事情太多忙不過來的時候,而是在創業早期無所事事的時候。”陳寬說。

“起初,我們進醫院時拿着一個可以識別數字、識別人臉的AI程序給醫生看,問能不能在這裡做點什麼。”說到這裡,陳寬略顯羞澀,“當時只有一個用AI來改善醫療服務的想法,但具體做什麼、怎麼做還不明確。”

2015年,人工智能尚未進入產業化階段,技術可行性、產品可靠性都未可知。“我們給一些醫院講AI醫療,他們像是在聽天書一樣,有的客戶罵得很難聽,以爲我們是來騙錢、騙數據的。”陳寬回憶道。空有概念、沒有產品,對前沿技術的高理解成本一度將陳寬和尚在襁褓之中的推想醫療一起攔在了醫院大門之外。

走訪了近40家醫院無果之後,陳寬和他的創業夥伴找到了四川省人民醫院,“當時醫院基於打造特色診室的需求,允許我們在小範圍內做一些嘗試。”推想醫療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王少康說。

“我們每天坐在影像科醫生旁邊,聽醫生聊什麼話題、怎麼看病、怎麼吐槽供應商……”陳寬告訴記者,醫學影像科是醫院的基礎核心科室,相當於整個疾病診療的“入口診室”。

“我們在醫院對面居民樓租了一間很便宜的小房子,窗口正對着樓下火鍋店的煙囪,噴到我們衣服上,每天去醫院聞起來都是火鍋味的。”陳寬笑稱。正是這段“火鍋味”的日子奠定了推想醫療未來的產品設計邏輯與工作模式。

在沉浸式生活體驗中,陳寬團隊與醫生共創推出了初代肺結節AI篩查產品。“肺結節是影像科醫生每天看得最多的病症,寫成百上千份診斷報告對醫生來說耗費時力,初代產品就是想通過AI來優化這個診斷和出報告的過程。”陳寬說。

不同於其他垂直領域,醫療場景突發事件多、時效要求高,對產品穩定性有較高需求。AI醫療產品的設計邏輯,首先是不能出現漏診,其次纔是對準確度的要求。

初代篩查產品效果並不盡如人意。“能發現肺結節,但發現得太多了,存在許多‘假陽性’。”陳寬說,受限於數據量樣本少,許多醫生反映“用了還不如不用”。

應對新挑戰,還是老辦法。陳寬和他的夥伴堅持不懈,靠真誠打動科室醫生,推產品、問反饋、攢數據、迭模型……就這樣讓創業團隊的第一款肺部醫學影像產品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2016年,推想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如今,不僅是醫學影像解決方案,推想醫療以“一橫一縱”戰略打造了立體化產品線,橫向全面覆蓋癌症、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及創傷等多個疾病領域;縱向沿着患者診療流程,涵蓋疾病篩查和診斷、疾病干預和治療、患者健康管理及醫學研究,能夠爲政府、醫療機構、醫生、患者提供智慧醫療一體化服務。

陳寬說,這種紮根醫院,與醫生共創產品的工作模式貫穿了推想醫療發展始終。“我們可以很驕傲地說,推想醫療的每一款產品都不是我們在辦公室拍腦袋想出來的,都來源於一線醫生最真實的工作反饋。”

高舉下沉 立足出海

創業之初,陳寬和他的合夥人在一張白紙上手寫下“跨界、融合、全球、創新”八個字,從此開啓了他們的創業之旅。如今,經過了近十年發展,當初的八個字變爲了十二個字:“一橫一縱”“高舉下沉”“立足出海”。

起初,推想醫療的主要客戶羣體是全國各地的三甲醫院。“因爲三甲醫院財務狀況相對較好,爲新技術、新設備付費的意願較高。”推想醫療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僅要與頂級三甲醫院合作,推想醫療也希望將AI產品推廣至更多基層醫院,既“高舉”又“下沉”。

陳寬說,我們現在打造的是區域化的人工智能平臺。在一個區域、一個縣裡,建立一個AI平臺,所有基層醫療機構連接上這個平臺後,就相當於獲得了頂級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這樣,老百姓在整個區域內的所有基層醫院,都能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針對偏遠地區可能缺乏網絡和電力資源的情況,推想醫療開發了能耗更低的人工智能系統搭配移動影像診斷設備,來實現最基層環境的醫療篩查。

例如,推想醫療將AI與便攜式電池供電的X光機相結合,讓醫護人員可以輕鬆地將設備裝在行李箱中,帶到偏遠地區,利用AI輔助疾病篩查,爲改善當地肺結核篩查作出貢獻。

不僅要“高舉下沉”,推想醫療希望在立足中國的基礎上,開發全球領先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取商業利潤。

自2020年起,推想醫療的AI解決方案相繼獲得了歐盟CE、美國FDA、日本PMDA、中國NMPA和英國UKCA醫療器械註冊證書,成爲全球第一家,且是全球唯一一家產品能夠同時獲得這五個醫療市場和權威機構監管批准的中國AI醫療科技公司。

如今,推想醫療的產品已經覆蓋到全球25個國家的1000多家醫療機構。

陳寬說,我們成立推想醫療,就是想讓醫療資源真正意義上從本地化走向全球化。未來,推想醫療將繼續加快步伐,通過AI改善全世界的診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