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買一次、花錢高國人近2倍!全家這產品攻77萬移工口袋
「東南亞移民工友善墊板」上路,店員可協助有需求的移工及新住民、甚至觀光客準確表達需求,也讓店員省去了比手畫腳的時間。(攝影者.駱裕隆)
一個週日的上午,全家總經理薛東都親自帶着十五位員工,和三十位印尼籍移工相約吃飯、深度交流。
在主持人帶領下,原本陌生的兩羣人逐漸熱絡。練習用印尼文自我介紹時,有名全家幹部將「你好」和「謝謝」搞混,惹得現場鬨堂大笑;大家也驚訝的發現,在場移工臥虎藏龍,有作家、傳統藝術化妝師、網紅,以及好幾位攝影師⋯⋯。
高齡、缺工讓移工速增
總人口比臺灣逾半縣市還多
這個奇特組合和場景是從何而來?原來,這是全家和長期培力東南亞移工的One-Forty共同舉辦的移工同樂會,而背後,是他們醞釀了超過半年的「移民工友善服務計劃」。
根據勞動部統計,二○二四年五月在臺移工人數超過七十七萬人,比臺灣六成以上的縣市人口還多。
不僅如此,臺灣高齡社會與缺工潮讓移工人數不斷攀升。光是近十年,全臺移工人數就增加了逾二十六萬人。
就營運層面看,這個快速崛起中的新族羣,是便利商店必須把握的新商機;但就個人情感面上,薛東都還有更重要的理念。
「我媽媽今年一百歲,住在澎湖,已經讓移工照顧超過二十年,我們這些做子女的在外面才比較放心⋯⋯,」說到這些溫柔陪伴母親的移工,薛東都心中有滿滿的感謝。
在臺灣,無論是居家看護、科技廠、傳產工廠,都有大量移工在背後默默付出,而這羣人一待就動輒六年到十年,甚至更久,全家希望可以給他們更能安心生活的環境。
神奇的是,移工人數這麼多,但對於大部分臺灣人來說,他們的存在卻十分陌生。明明一樣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生活,卻好像硬生生的發展出了兩個平行世界。
因此,該計劃剛開始,光是想了解移工的需求,全家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採樺就苦惱許久,「我完全不知道怎麼做。」思來想去,她終於想到One-Forty。
上超商頻率比移工商店高
溝通成壓力,竟不敢買咖啡
今年初,吳採樺和One-Forty創辦人陳凱翔決定先合作進行臺灣史上第一次的「移工便利商店需求大調查」。
誰也沒想到,短短三週就收到二千六百多份有效問卷,來自城市與農村、廠工與家庭看護,「還不用看,從這個響應速度,就可以知道便利商店對移工的重要性!」陳凱翔透露,這是他做過反應最好的調查。
不少調查結果都令人意外,但令薛東都、陳凱翔都驚訝的最大發現是:移工平均每兩天就去一次超商,造訪的頻率遠比超市、量販、傳統市場都還要高,且消費金額甚至高於國人近兩倍!
原因在於,移工多數只能善用零碎時間購物,例如出門倒垃圾,或是陪阿公、阿嬤出門曬太陽時,因此他們重視方便更勝於價格。至於東南亞移工商店?那是週末或放假時才能特別去的地方。
調查中也發現,移工們希望全家能給予更多語言協助及明確的飲食禁忌標示。因爲語言不通,帶給他們的壓力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例如,他們很少買「需要與店員互動」的咖啡或霜淇淋。
着有《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一書的作家簡永達透露,他有位越南移工朋友,剛到臺灣時,吃了一個月的滷肉飯,原因是害怕點餐時因語言障礙而引來店家不悅,「但他其實根本不喜歡吃滷肉飯。」
面對移工們的願望清單,全家回頭盤點自家服務,開始一項、一項解決。
第一步,是解決語言障礙。爲了解決溝通障礙,全家參考了日本全家曾經針對聽障朋友推出的「溝通友善墊板」。
針對移工常用的服務,設計出印有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四國語言的溝通墊板。店員和移工只需要在墊板上「指指點點」就可以有效率的溝通。
此外,移工最常用來寄錢回家與收寄包裹的FamiPort機臺,也增加多語言選項,以及叫計程車的服務。未來全家App和櫃檯後方的現煮咖啡菜單都將增設多國語言,前者方便移工累積點數或使用行動支付,後者方便點餐。
第二步,是從避開「不能吃的食物」到研究他們「喜歡吃的食物」。
全家原本就有穆斯林友善食物專區,但未來將更進一步,調整店鋪陳設,規畫出無豬肉專區,甚至是無豬肉熟食區,讓穆斯林消費者更安心。
「新增服務」解雙方難題
選出移工KOL擴散影響力
除了「避雷」,更要開始透過調查來投其所好。陳凱翔透露,有移工許願能販售牛肉丸和天貝,這兩項食材,在臺灣超商並不多見,卻是東南亞移工的家鄉日常。
第三步,調整完服務方式和商品後,還有一個大難關,是和門市員工溝通。
去年十二月的全家內部大會上,薛東都第一次公開向所有管理級幹部、地區營業主管提出將移工列爲新目標市場之一。接下來,全家內部九月的展示會,他們也將向加盟主及第一線的店鋪人員溝通這件事情的重要性。
店員已經那麼忙了,要如何說服大家再新增這些服務?
「我們其實是在幫他解決問題!」薛東都直言,「與其在那邊雞同鴨講,不如墊板指一指。」尤其對於在工業區周邊、移工消費者衆多的分店來說,形同幫了一個大忙。
那這一系列的新服務要怎麼制定員工的關鍵績效指標(KPI)?吳採樺提到,這將以移工來店人數成長率來觀察成效,薛東都則鎖定心佔率:「我們希望做到移工想到便利商店,第一個就是全家!」未來也考慮透過分析會員資料及消費行爲,來訂定績效指標。
「移工的消費力其實很驚人。」簡永達告訴商周,移工光是在臺中第一廣場,每月消費金額可以達到新臺幣一億六千萬元,只要服務切中其需求,價格從來就不是移工們的唯一考量。
但該如何讓他們知道,全家有提供這些服務?這也迎來最後一項挑戰:在移工社羣間擴大影響力。
原來,同樂會中的三十位移工,就是全家和One-Forty從兩百多份報名表中,精心挑選而出的大使。
他們會接受影音創作、網路行銷、自我表達等課程,希望借重他們在移工社羣、網路自媒體的影響力,成爲超商與移工之間的橋樑。
而同樂會中的十五位全家同仁,職位也多是採購和開發商品相關。希望能透過交流,理解移工需求,建立起數據資料庫,往正確方向開發商品。
這項長期計劃的成效如何,依舊是未知數,然而,當企業開始看見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不同族羣、提供適合不同羣體的特殊服務,屬於臺灣的那份多元競爭力,就有機會慢慢茁壯。
如同薛東都所說,縱使只是「碎步前進」,也已經跨出了第一步。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週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週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商業週刊19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