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時間|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盧慶國:提升中成藥質量標準 規範中藥集採帶量模式優化分配機制
財聯社3月3日訊(記者 張良德)中醫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始終是兩會期間的熱點議題。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晨光生物(300138.SZ)董事長盧慶國帶來了多份建議,聚焦於中藥集採機制的優化、中成藥質量標準的提升以及中藥配方顆粒行業的規範化等方面,旨在爲中醫藥的現代化和產業化發展注入新的思路。
重構中藥集採規則 破解“低價中標難放量”困境
自2018年國家實施藥品集採後,藥品集採在緩解患者用藥負擔、減輕醫保基金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中成藥集採帶量模式中仍存在一些挑戰和問題:如中標價格與採購量之間缺乏明確的對應規則,醫療機構在採購過程中更多地選擇價格較高的藥品,而低價中標藥品因醫療機構掌控選購權,缺乏有效的採購量保障機制,難以實現預期的採購量。現有的採購策略未能充分發揮集採優勢,這導致即便是在集採背景下,某些藥品的價格仍然偏高,影響了患者的治療費用和醫保費用的有效降低。
盧慶國呼籲:制定中藥集採政策時,明確規定中標價格與採購量之間的對應關係,確保低價中標藥品能夠獲得充足的採購量,實現規模效益並促進成本效益的提升。同時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根據藥材市場的變化適時調整採購量和價格,保持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此外,爲進一步降低治療費用和醫保費用,要求醫保定點社會辦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等優先採購同組內日均費用最低的集採中標藥品,提高集採藥品的實際使用率
嚴控中成藥質量 劍指“劣幣驅逐良幣”亂象
盧慶國表示,低標準的中成藥難以確保穩定藥效,導致患者服用後可能無法獲得預期的治療效果,不僅浪費了醫療資源,更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對中成藥的信任。此外,低標準成爲不法企業追求短期利益的溫牀,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一方面,藥典存在對中藥材和中成藥標準寬泛、標準低的情況,不能拉開中藥材及中藥質量差距,起不到限制低質中藥進入、鼓勵高質量中藥擴產的目的。另一方面,由於中成藥的質量標準寬泛還造成了中藥材資源的浪費和錯配,優質藥材往往難以在國內獲得應有的價值,反而更多地流向國外市場,這既是對我國中藥材資源的極大浪費,也削弱了國內中藥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針對中成藥質量標準寬泛導致的藥效不穩等問題,盧慶國以板藍根顆粒爲例指出:儘管藥典規定核苷類成分總量下限爲1.40mg/袋,但75%的合規產品實際含量可達5.0mg以上,而市場上超80%產品僅2-4.5mg,僅有不到20%的產品含量≥5.0mg/袋。
爲此,盧慶國建議:對中成藥的質量進行全面綜合評估,並基於此合理提升相應質量標準。通過實施更加嚴格和嚴謹的標準,消除中藥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現象,增強中藥的信譽度和市場認可度,保障公衆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推動整個中藥行業向着更高標準、更高質量的方向發展。
推動中藥配方顆粒專業化生產 釋放千億市場潛力
中藥配方顆粒行業近兩年迎來快速發展,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具體問題。
盧慶國認爲,當前企業“大而全”的生產模式導致多重問題:藥材來源雜亂,難以有效控制藥材質量,建立自有藥材生產基地;研發成本高企,各企業間存在重複研發現象;設備效率低下,無法充分利用專業化、規模化、連續化和自動化的現代提取加工設備;庫存壓力和運營成本高;藥渣資源浪費,無法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而推行專業化生產,各配方顆粒生產企業應集中精力研發與生產少數幾個其最擅長的品種,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爲此盧慶國建議,打破流通壁壘:允許符合國標的配方顆粒在企業間流通,以便各生產企業能夠採購符合標準的同類產品進行配伍。推動行業專業化分工,設立專項支持配方顆粒生產企業,在實現規模化生產的同時,加強對藥渣中有效成分的研究、開發與利用,實現物盡其用、變廢爲寶,減少資源浪費。
除中醫藥行業的相關建議之外,盧慶國代表還準備了《關於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水平的建議》《關於加大對被美國政府制裁企業支持的建議》《關於降低農村醫療保險繳費標準,減輕農民參保負擔的建議》等多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