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暨港澳媒體人感受羊城魅力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王 平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年12月17日
第 04 版)
“大陸很大,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故事。我要用我親身的經歷、真實的鏡頭向島內民衆傳播大陸真實的樣子。”近日,參加“2024年兩岸暨港澳媒體廣州行活動”的臺灣自媒體人張紹羣受訪時表示。
本次交流活動以“Citywalk羊城漫步”爲主題,來自兩岸暨港澳的25家媒體、37名記者和臺灣自媒體人、嘉賓等近百名參與者在3天時間裡漫步廣州大街小巷,走進博物館、歷史古蹟、潮流商圈和企業園區,品味廣府文化、追溯歷史源流、感受發展脈動。
品城
作爲廣東省省會、千年商都、廣府文化發源地、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樞紐城市,廣州的城市面貌多姿多彩,主辦方因而特地將媒體團分成三組,三線並進以覆蓋31個參訪點。
走進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媒體團宛如穿行於嶺南文化長廊。用整棵樟木雕成的八層龍蝦蟹簍,是潮州木雕的代表作;巧奪天工的鏤雕牙球,雕刻層數最多可達57層,每一層都可單獨旋轉;名爲“高峽出平湖”的端硯,湖面礁石上形似眼睛的天然斑紋詮釋着何謂“端石有眼者最貴”……
在廣州市文化新館,媒體團成員親身體驗了廣州欖雕、廣繡及醒獅三個非遺項目。其中,欖雕是在烏欖核上雕刻的精巧手藝,已有300多年曆史。在非遺傳承人手把手教學下,媒體團成員在長約3釐米的烏欖核上雕刻廣州塔,使用電子刻刀這一現代工具,體驗了“挫胚、雕刻、開臉”的傳統工藝。
流連於復古與現代交融的“打卡聖地”永慶坊,媒體團成員驚歎於廣州休閒生活的高品質,與這裡的手繪牆、特色文藝店鋪、歲月郵局、活版印刷體驗、網紅咖啡館頻頻合照,連連誇獎粵式奶茶、小吃名不虛傳。
乘坐遊船夜遊珠江時,媒體團領略了廣州不夜城的風采。臺灣電報社社長江文賓時隔30年再次來到廣州,他驚喜於廣州的大變化、大發展。“廣州變化太大了!”他指着琶洲橋說:“這座橋真的很像連接着兩岸的一座橋,燈光絢爛的一邊是廣州,燈火闌珊的一邊是臺灣的淡水碼頭。”
溯源
在中國歷史的許多時期,廣州都曾是時代的弄潮兒。秦漢時期就有廣州古港,唐宋時期有“廣州通海夷道”,中國民族資本創辦的第一家火柴廠、電燈公司等亦在此誕生。本次活動中,媒體團成員參觀了辛亥革命紀念館和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體會廣州在中國近代史上沉甸甸的分量。
辛亥革命紀念館的入口前有一條“共和大道”,道路上陳列着鄒容、陸皓東、蔣翊武、秋瑾、章炳麟、蔡元培等革命先驅者的鑄銅雕像,最前面是孫中山先生的雕像。沿路前行,歷史的畫卷在媒體團成員眼前緩緩展開。
“林覺民的故事讓我十分感動,他爲革命犧牲時才24歲,還非常年輕。”臺青楊舒評現場給媒體團講解黃花崗起義烈士林覺民的故事。辛亥革命紀念館對外招募志願者前來幫忙做導覽,在廣州創業的楊舒評便成爲其中一員。“參加志願講解活動可以讓我瞭解辛亥革命的歷史和意義並有機會進行弘揚,同時還可以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她說。
“當我走進黃埔軍校的時候,看到兩個字叫‘軍魂’。”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臺青徐銘鴻說,“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創辦這樣的軍校,就是想讓中國人站起來。目前兩岸這樣的形勢下,臺灣年輕人未來的發展道路受阻,也不利於兩岸融合發展。希望兩岸能夠真正攜手,讓中華民族更加強大。”
融合
作爲改革開放的前沿地、中國式現代化的魅力窗口,廣州有2600多家臺企,穗臺經貿熱力十足。活動中,媒體團一行走進多家臺企,聽取臺胞臺商的創業故事,感受穗臺融合發展的喜人成果。
在臺企石頭記珠寶有限公司打造的4A級景區“石頭記礦物園”裡,媒體團成員在巨大的“地下巖洞”中觀賞了各類礦物、寶石、隕石、化石,上了一堂饒有興味的科普課。石頭記總經理蘇一舫說,公司1970年創辦於臺灣基隆,起步只是一間家庭小作坊;1990年投資大陸,在廣州有了工業廠房;到2012年,在大陸30多個省市已擁有1200多家門店。
“我們這裡是廣東省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暑假請臺灣年輕人來參觀實習,目的就是讓他們多學習、多瞭解、多融入大陸。”蘇一舫說,廣東營商環境相當好,尤其是政府觀念“前衛”,願意支持新想法,當地有許多創業孵化基地,可以給臺青提供創業空間,“希望臺灣年輕人有空多來看看”。
走進臺企廣州凡而芳香日用品有限公司,媒體團成員感受到了“萬物互聯”的奇妙。“我們的每款產品都內置藍牙芯片,使用場景中均覆蓋Wi-Fi,幾人管理商業建築和基建場所內的數千個衛生間不是問題。”公司執行長張旭輝說,公司將衛生間內的手紙機、香薰機、各式出液機等全套設施都接入互聯網,後臺人員能直接監控故障和耗材情況,大幅節省人力物力。
“2003年我們搬到廣州,這裡的營商環境和銷量都比臺灣好很多。”張旭輝說,廣州市白雲區是一個化工大本營,擁有大量化工原料,因此該公司落戶白雲是“電子+化工”的產業結構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