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很危險,楊元慶的轉型戰略收效甚微

多年前,阿里巴巴集團前總參謀長曾鳴問過柳傳志一個問題:“未來聯想是想做大,還是做強?”柳傳志回答:“還是做大吧”。

截至2022年,聯想已經連續五年成爲PC市場全球份額第一。如果只看這個成績,聯想顯然實現了柳傳志當年的回答。

但從2023年上半年財報來看,華爲和BAT三巨頭在經過一輪調整後,收入和利潤均實現強勁增長,聯想卻有些慘不忍睹,關鍵指標營收和利潤均雙位下滑。導致業績嚴重下滑的原因很明顯:PC主業嚴重下滑,AI板塊缺少增長動力。

01

PC業務腹背受敵

近日,聯想集團發佈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第一財季業績:營收129.0億美元,同比下降 24%;淨利潤1.765億美元,同比下降66%。可以看出,聯想在過去一季度遭遇了至暗時刻。

業內人士表示,聯想這一季度業績下滑幾乎是可以確定的。在此之前,聯想的營收已經持續三個季度下滑。

從披露的信息來看,聯想本季業績顯著下滑,主要受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組成的智能設備業務收入及淨利潤大幅下滑影響。 當期智能設備業務收入同比下降28%,經營淨利潤下降39%至6.5億美元,該業務的利潤率也同比下降了116個基點至6.3%。

聯想方面稱,由於宏觀環境影響,智能設備業務所在行業面臨消化庫存的挑戰。

衆所周知,在疫情反覆的前兩年,全球消費方式出現了重大的變化(線上辦公、線上學習以及居家娛樂等),帶動了PC行業的高速發展。據Gartner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達3.02億臺,同比增長13.1%。這是自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正增長,同時帶動聯想PC業務飄紅。

但這種行情並不具備持續性,且個人電腦業務存在明顯的購置週期,前兩年的疫情導致消費者購買PC產品的節奏提前,必然將對後續幾年的出貨帶來影響。

但是同處於PC、手機銷量集體衰退板塊的華爲卻交出一份不同的答卷。 財報顯示,華爲2023年上半年終端業務收入1035億元,同比微漲2.17%,實現自2020年上半年以來的首次增長,讓聯想把業績差推給行業衰退,有些站不住腳。

事實上,聯想PC業務在國內遭遇了巨大的侵蝕,才導致其持續下滑。 早在2016年,時值筆記本電腦技術迭代創新沉寂時期,華爲、小米等便早早地開始佈局這一領域。2020年上半年,華爲在國內筆記本市場佔有率曾一度達到16.9%,僅次於聯想,排名第二。小米、榮耀等手機企業也在筆記本市場不斷搶奪聯想的份額,讓聯想筆記本在國內的出貨量持續下滑。

2023年第一季度,聯想仍位居中國PC廠商之首,但出貨下降24%,華爲位居第二,出貨量卻增長34%。而到了第二季度,聯想PC出貨量同比下滑18.1%,高於整體市場下滑幅度,華爲卻只下滑了0.4%,兩者間的出貨量差距縮小到不足80萬臺,市場份額只差1.3%。如果該趨勢延續,聯想很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丟掉保持了5年之久的“全球PC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

爲了減少PC業務虧損,聯想甚至嘗試了“斷腕求生”。2023年1至3月,聯想裁掉了約5%的員工,這也反映在了財報中:2023財年聯想集團付出的“遣散以及相關費用”達2.0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93億元。但僅僅依靠裁員並不是力挽狂瀾的正確方式,因爲聯想PC業務面臨的巨大挑戰並未解除。

02

難以支撐“第二春”的新業務

目前來看,以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及其他智能設備爲代表的IDG業務註定會持續遭遇華爲、小米們的嚴峻挑戰。那麼,藉着Chat GPT和AIGC東風崛起的,基礎設施方案業務(ISG)和方案服務業務(SSG)能否成爲聯想的第二春?

其實,在手機逐漸替代電腦,PC走向“非剛需”品的時代地位後,“中年”聯想就被迫踏上了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道路。

早在2017年,聯想就官宣要“All in AI”。爲表決心,楊元慶甚至喊出了要“賭上身家性命做AI”的口號,聯想史上第一個AI實驗室也就此落地北京。 在最初的設想中,聯想要打造出涵蓋算力、算法、數據、落地場景的360度無死角AI佈局。但就像每一個高開低走的故事,此後多年間聯想的AI業務發展得不溫不火,從最新一季的財報數據也可窺見一二。

ISG收入同比下降8%,至19億美元,分部經營業績轉爲虧損6000萬美元;SSG收入爲17億美元,雖然同比增長18%,經營溢利同比增加10%至3.61億美元,但與聯想903億的大盤相比,佔比太低,無法成爲業績的強勁支撐。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句話在聯想這裡得到了應驗。在聯想發佈首個本地化服務器品牌——問天時,對外宣稱計劃在5年內衝刺中國服務器市場第一的位置。但據中商情報網數據,2022年中國AI服務器市場中,浪潮信息市場份額佔比約爲47%,排名第一;其次分別爲新華三、寧暢、安擎、坤前,聯想並不在排名前五之列。

業內人士表示,就算聯想能在服務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但不過是和浪潮一樣處於產業鏈的最底端,雖然披着高科技企業的外衣,但“組裝廠”或許纔是本質。

與聯想也一樣,浪潮信息2023年上半年下降幅度預計將達到60%-70%,“不相伯仲”。

正如浪潮表示,關於其業績變動的主要原因,受全球GPU及相關專用芯片供應緊張等因素的影響。說到底,服務器市場是一個標準化的硬件市場,無論是聯想還是浪潮,AI服務器算力都來自於全球GPU龍頭英偉達。因此,如果說英偉達代表的算力芯片企業是在“吃肉”,那麼服務器玩家們則只能算得上在“喝湯”。

這也意味着,ISG和SSG業務想要成爲聯想新的營收“大腿”,恐怕仍有着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03

“研發弱”影響轉型效果

1994年,柳傳志和倪光南針對聯想的未來有過一次著名爭論,不少人認爲這場爭論奠定了如今聯想的底色:柳傳志認爲聯想未來應走“貿工技”路線,即加大渠道建設、營銷投入,降低研發費用,通過銷售贏得市場;倪光南則認爲聯想應該走“技工貿”路線,加大研發投入,從技術上贏得市場。

現在來看,最終走上“貿工技”之路的聯想,成爲了一家特別的科技公司,從“科技公司”的屬性來說,它似乎總是離這些標籤很遠。

2023年,科技圈最熱的話題是AIGC;2022年是元宇宙;2021年是Web 3.0,再往前是5G、區塊鏈、物聯網、VR……無論它們已經落地實用,還是處在技術探索期,中國的科技公司們大多喜歡擁抱這些“風口”。但無一例外,外界都很難把這些熱詞和聯想聯繫在一起,這或許與其在研發上投入低有關,不能支撐其在芯片、操作系統、雲計算、通信等核心技術方面大力追趕。

財報顯示,聯想第一季度研發費用佔收入比率從去年同期的3.0%升至3.5%, 計劃在未來三年追加70億人民幣以上投資,相對自身來說是有增長,但向外看卻差距不小。

“2022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華爲以1427億元研發費用居榜首,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2.41%;排名第二的阿里巴巴研發投入爲578億元,投入強度6.91%;騰訊研發費用519億元位居第三,研發費用投入強度9.26%。聯想與第十名研發投入140億元的本站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此前,華爲就宣佈計劃在2023年研發投資將會超過1600億元,用於全面突破芯片半導體技術,此外還自研了鴻蒙系統、歐拉系統等多項核心技術,其中鴻蒙系統已成爲全球第三大系統,用戶量超過3億。

那聯想的錢都投在哪裡了呢?

2004年,聯想斥資12.5億美元收購IBM旗下的ThinkPad,收購後市佔率從2%上升到7%;2014年,斥資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手機業務,這筆錢相當於聯想前一年淨利潤的近3倍,讓聯想的市佔率在當年成功擠進全球前三。

這兩次收購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外企瀕臨“淘汰”,已被市場驗證過且聯想自身就擁有一定體量的業務,更多的是品牌和市場的補充,而不是對技術短板的提升或開拓新業務。反映在聯想身上,兩次收購則體現出的是聯想缺少對技術成長期的佈局。

而新的增長點AI相關的算力、雲計算服務等都需要真正的核心技術,不掌握核心技術,很難把握住機會,也不會塑造出“第二曲線”。聯想杯水車薪的研發投入,以及長久以來行走在簡單“組裝廠”拼規模的模式之上,存在較大的發展慣性,也讓其很難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其他精彩文章:

磐石之心,《解密小米》《互聯網黑洞 跨越邊界的中國式企業擴張》作者,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