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宇專欄-從SVB事件談金融風險與機會

事實上,SVB的帳面數字不算差,普通股一級資本比率(CET1)比率12.1%符合Basel III要求(最低4.5%,加上緩衝則要求7%),且於加州地區較大區域銀行屬中上。問題要回溯至疫情爆發後,聯準會利率降至0.25%,市場上流動性增加,SVB存款大增,2019年尚爲617.6億美元,至2021年已膨脹至1,892億美元。但當時SVB無法立即以貸放方式去化帳上存款,於是拿其中800億美元購買MBS,而其中有97%的存續期間超過10年,多數是歸在持有至到期(HTM)科目。

2022年聯準會(Fed)大幅升息,公債殖利率走高,SVB帳上MBS價格大跌,相關部位累積了龐大未實現損失。又逢市場流動性降低,爲應付存款快速流失,不得不處分HTM部位,認列產生評價損失,進而影響資本適足率。摩根大通估算,經考量未實損後SVB的CET1趨近於0%。事後看,SVB業務過於集中新創公司,Fed快速升息致其資產負債表惡化,產生資金缺口,進而遭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收管。隨美國財政部、Fed、FDIC聯合出手,保住SVB存戶所有存款,並對符合條件存款機構提供一年期250億美元緊急貸款計劃,擔保品以面額評價,初步平息擠兌風險。

不過,官方出手僅保全存戶,股東及債權人未受保護,風暴並未結束。市場認爲近年資產快速成長,而傳統零售存款比例偏低、貸款及有價證券佔存款比偏高的銀行皆可能面臨相似問題。例如其後亦遭收管的簽名銀行(NY Signature)。

隨金融業身處風暴,主要銀行自SVB事件發生以來CDS皆放寬,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瑞士信貸。各大銀行CDS約在100,瑞信已飆至千點。3月9日瑞信推遲原定發佈2022年年報,其後公佈年報又自稱其2021、2022年報內控方面發現重大缺陷。

瑞信的內控問題,相關文件揭露,主要是管理層並未設計並採取對於合併現金流量表分類,和呈報有效控制措施。瑞信去年便傳違約疑慮,10月戰略審查後即進入重整狀態,長期以來的內控問題需時間整頓,而此時遇外圍市場風險上升,尤其市場對全球銀行業疑慮上升之際,更加放大檢視瑞信狀況。而財報方面,PwC已給予無保留意見,代表瑞信年報暫無其他疑慮。

獲利狀況不佳仍是瑞信另一問題。瑞信2022年EPS -2.55瑞郎,爲2008年以來最差。惟資本適足及流動性狀況尚可控,瑞信2022年Q4財報顯示,平均普通股權益比率(CET1 Ratio)爲14.1%,流動性覆蓋率(LCR)144%,顯示了銀行帳上流動資產應可支應未來30日現金需求(門檻爲100%)。

整體而言,瑞信事件屬既有內控問題,加上SVB事件發生後市場信心脆弱,輔以大股東未能金援引發市場恐慌,主要仍屬信心面影響。3月16日瑞士央行已對其提供500億瑞郎流動性,料瑞信信用風險暫可控,後續官方可能加速引導瑞信重整。3月聯準會可能僅升息1碼,今年中Fed極可能將停止升息,依過去經驗,公債利率大方向還是偏降,公債利率彈升之際,可視爲再加碼機會。

股市方面,市場仍可能對地區銀行持觀望態度,上半年未脫震盪格局。另SVB事件問題凸顯了在利率快速上升之際,金融業帳上未實損造成的風險。臺灣保險業攤銷後成本(AC)項佔總資產比重至少20%,而保單卻沒有公允市值可以衡量,這其實對保險業者是很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