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伸/40年的瓊斯杯,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第39屆威廉瓊斯杯男籃賽程7月15日將在臺北和平籃球館點燃戰火。
威廉瓊斯杯國際籃球邀請賽(William Jones' Cup International Tournament)創始於1977年,當年由於中華籃協被迫退出國際籃球總會的會籍,中華臺北奧會也尚未重返國際奧會(原因是大陸取代臺灣會籍),臺灣體育成了國際孤兒。
爲了跟國際體育接軌互動,在當年國際籃總秘書長威廉.瓊斯的協助之下,以「威廉瓊斯」命名的國際邀請賽就此誕生,成爲臺灣籃球和體育跟世界接觸的平臺。
於是,瓊斯杯籃賽就這樣一打40年。
40年來,瓊斯杯不僅成爲臺灣籃球迷的精神寄託,更在國際間享有知名度。像是30年前,NBA傳奇球星Chris Mullin、Karl Malone、Shawn Kemp、Kevin Johnson等都曾經代表美國國家男籃隊來臺參賽。
在臺灣運動產業和市場上,瓊斯杯也是一塊招牌,不僅是臺灣籃球最大盛事,也是籃球員總動員的季節,對臺灣籃球界或體壇來說,瓊斯杯就等於是場「臺灣籃球嘉年華」,這場籃球盛宴對籃球迷、廠商、政府的意義都不平凡。
從商業市場來看,瓊斯杯更是重要「運動品牌」,廠商都願意買單。若從籃球推廣和球迷角度來看,瓊斯杯是年度大拜拜,每年除了能透過瓊斯杯看到中華男籃、中華女籃的精湛表現,也能感受中日、中韓、中菲宿敵大戰的激情,也有機會見識美國籃球、歐洲籃球的高水準表現。
而對臺灣頂尖球員和國手來說,瓊斯杯是唯一有機會跟世界級選手同場較勁的唯一舞臺,像是美國國家男籃、俄羅斯俱樂部球隊、加拿大國家隊、澳洲國家隊等都是世界級球隊,然中華隊無論是在亞洲賽或亞運會,都不可能遇上這麼強大的對手。
1970~80年代的瓊斯杯,當年比賽場館是中華體育館(可容納12,000人),舊址還在,就位於臺北小巨蛋對面的那塊空地,現在已是廢墟,因爲1988年一把大火燒燬這座瓊斯杯與臺灣籃球聖殿。
當年瓊斯杯不只火到一票難求,中日、中韓大戰時更是萬人空巷,買票人潮在中華體育館旁的南京東路上大排長龍,蔚爲奇觀。而買不到票的球迷便守在電視機前等着看轉播,民心士氣都隨着中華隊的比賽起伏吶喊。
1980~90年代的瓊斯杯,轉移到白館(臺北體院體育館,臺北小巨蛋原址)舉辦,熱潮同樣驚人。尤其白館只能容納3,500人,一票難求的盛況更讓球迷多次擠毀白館的玻璃大門。
白館在2008年拆除後,臺北市沒了籃球專用場館,於是瓊斯杯的熱力大減,聲勢更大不如前,但中日、中韓、中菲大戰仍一票難求,球迷變得選擇性的看比賽。事實上瓊斯杯的品牌魅力與知名度還在,只是近10年來臺北市沒有籃球比賽場館,少了「籃球聖殿」,球迷們少了凝聚力、媒體和社羣也少了助力,才讓瓊斯杯的市場略受影響。
2017年,瓊斯杯籃賽將在剛剛落成的臺北和平籃球館舉行,這座可容納8,000人的體育館,是臺灣籃壇新地標,也是臺灣籃球的希望所在,而瓊斯杯也是這座新館在8月臺北世大運前第一個試營運的大賽。
瞭解瓊斯杯歷史的球迷們應該會非常振奮,因爲臺北和平籃球館將重現當年熱潮。至於那些不瞭解瓊斯杯歷史的年輕球迷們則很幸運,因爲,瓊斯杯的熱力將再度燃燒。
●李亦伸,資深體育記者、評論員,電視NBA、籃球專業球評,《運動內幕》網站負責人,個人臉書《李亦伸》。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