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後人

(原標題:【理響中國】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後人)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北孝感市雲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詳細聽取簡牘內容、歷史文化價值和保護研究情況介紹。總書記指出,要繼續加強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護水平,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讓中華文明瑰寶永續留存、澤惠後人,激勵人們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從敦煌研究院到三星堆博物館,從平遙古城到殷墟遺址,從雲岡石窟到青銅器博物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崇高使命感,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系統謀劃部署,在地方考察時總是不忘調研當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反覆叮囑要把文化遺產保護好。2015年2月,總書記在考察陝西西安博物院時強調,“要把凝結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2017年4月,總書記到廣西合浦縣漢代文化博物館考察時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髮揚光大”。2019年8月,總書記在考察甘肅嘉峪關關城時強調,“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2020年5月,總書記到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考察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週,總書記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察時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從未中斷,塑造了我們偉大的民族,這個民族還會偉大下去的。要通過文物發掘、研究保護工作,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2023年7月,總書記在四川德陽考察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時強調,對文物保護修復要“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揚嚴謹細緻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來,久久爲功,做出更大成績”。2024年9月,總書記先後到陝西省寶雞市和甘肅省天水市考察調研,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總書記感慨:“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從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在天水麥積山石窟,總書記希望文物工作者賡續“莫高精神”,潛心爲國護寶,爲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更大貢獻。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爲深入推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質量發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歷史跫音不絕,文明輝光日新。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星散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於歲月長河中;萬餘項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相繼竣工、6.2萬件(套)館藏珍貴文物和出土文物得到修復;博物館觀衆數量“井噴式”增長……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更加健全、保護對象更加豐富、保護制度更加有力,守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氛圍更加濃厚,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着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構,建立文化遺產保護督察制度,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新時代新徵程,要切實提高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製度建設水平,持續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力度,建立健全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國家文物資源數據庫,強化技術支撐,引導社會參與。要處理好繼承和創新、保護和發展的關係,統籌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新時代的中國,不斷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力量,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共繪人類文明壯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