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響中國·譜寫中國經濟發展新篇章】爲什麼說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光明
(原標題:【理響中國·譜寫中國經濟發展新篇章】爲什麼說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光明)
近期,國際上又出現了一波“唱衰中國經濟”的悲觀論調,認爲“中國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人口紅利消失”“中國經濟見頂”等。對此,我們需要全面客觀辯證認識。毋庸諱言,當前中國確實面臨複雜的經濟形勢,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經濟會衰退。相反,中國經濟正在回升向好,發展前景光明,這有着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輿論場曾經出現過幾次“唱衰中國經濟”的高潮。現在來看,其論調都是錯誤的。
比如,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嚴峻。國際上,東歐和蘇聯發生劇變,國際社會主義處於低潮;國內經濟正處在治理整頓的調整期,加之西方國家對我國“經濟制裁”的影響,1989年和1990年我國經濟增速只有4.2%和3.9%。在此背景下,國際上一些關於“中國經濟崩潰”的言論甚囂塵上。而事實是,隨着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中國經濟長期保持快速增長,199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3%,五年增速分別爲9.3%、14.2%、13.9%、13.0%、11%。
又如,1997—2001年,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國際上,1997年2月爆發了亞洲金融危機,同時以信息技術爲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在國內,我國商品供求格局從長期短缺爲主變爲總體上供大於求,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物價低位運行,經濟增速下降。在此背景下,一些外國經濟學家再次拋出“中國經濟崩潰論”。而事實是,針對當時內需不足、外需下滑、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黨中央果斷實施了擴大內需的方針,同時採取有力措施推進國有企業、政府機構、金融體制、住房制度、財稅制度等改革,積極主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宏觀政策調控的共同作用下,我國不僅頂住了金融危機衝擊,阻止了經濟增速的下滑,還在2000年後進入了一輪經濟高速增長週期。2001—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8.3%、9.1%、10%、10.1%和11.4%,五年平均增長9.8%。特別是開放型經濟快速發展, 2001—2005年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4.6%,外資大幅增長有力帶動了國內經濟發展。
再如,2007年後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由2006年的12.7%、2007年的14.2%下降到2008年的9.7%。在此背景下,國外一些學者認爲中國經濟會衰退。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中國會崩潰嗎?》(Will China break?),認爲當時中國過度依賴出口的製造業發展模式會受到衝擊,同時房地產泡沫破裂將進一步導致經濟崩潰。而事實是,中國政府通過實施積極財政政策、適度寬鬆貨幣政策,有效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萬億元,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2006—2010年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9%,並於2010年成爲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
再比如,2010年後,隨着我國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發生變化,加之國際金融危機和隨後發生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發酵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2015年前後我國經濟運行出現“四降一升”態勢。在此背景下,國際上再次出現“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認爲中國經濟將面臨增長停滯甚至經濟危機。而事實是,針對當時形勢,黨中央及時作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採取“三去一降一補”和“破、立、降”等措施,促使經濟企穩回升,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得到國際國內廣泛認同和積極評價。
“唱衰論”者存在認識誤區
爲什麼“唱衰中國經濟”者一錯再錯?究其原因,在於其對中國經濟強大韌性和發展規律存在認知偏差與誤區。
一是簡單用西方理論來分析和判斷中國經濟發展前景。西方經濟理論主要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實踐經驗的總結,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但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金科玉律”,更不能被簡單複製到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像中國這樣處於轉型發展中的大型經濟體。不能斷定只要經濟發展中出現了發達國家曾經有過的問題,就必然會出現經濟衰退等現象。歷史經驗多次證明,西方經濟理論不能被神化,許多發展中國家不結合本國國情而簡單地生搬硬套,並沒有取得經濟發展成功,甚至適得其反,一些國家還長期陷入經濟停滯和政治動盪。而中國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方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前景。
二是過分誇大短期、局部問題,低估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看經濟形勢要從發展看運行,既要看短期,又要看長期;既要看局部,更要看全局。不能用過去的經驗簡單套用到中國,更不能用“顯微鏡”“近視鏡”看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事實上,現在回頭去看,許多問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遠沒有當時想象得那麼大。究其原因,在於中國是一個大型經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應對重大風險和挑戰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且中國經濟發展總體上仍處於上升時期。因此,中國經濟具有很強的抗衝擊能力和自我穩定、自我修復能力,在遭遇衝擊後,短期調整在所難免,但之後總能不斷開闢新的發展空間。
三是對中國經濟發展認識研究不夠充分,有的存在主觀偏見或狹隘私利。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因此,分析研究中國經濟需要把經濟規律與中國國情、發展階段相結合。但一些“唱衰論”者對中國經濟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甚至有的學者很少來中國。例如,克魯格曼曾在2015年發表聲明稱,“我不是中國專家,我講的很多東西都是聽別人說的”。此外,還有一部分“唱衰論”者是爲了博眼球、掙流量,甚至有個別人是利用“唱衰中國”而在資本市場上獲利。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
當前,我國經濟正進入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和挑戰,甚至會經歷必要的陣痛,但中國經濟發展有底氣、有優勢、更有機遇,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第一,經濟發展的基本盤穩固,新動能不斷髮展壯大。經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國已積累起龐大的物質技術基礎,國內市場需求規模巨大,爲我國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應對風險挑戰提供了堅實支撐。比如,目前我國汽車保有量達3.36億輛,每年按10%更新計算,市場規模就超過3000萬輛。從住房需求來看,儘管居民住房“有沒有”的問題基本解決,但尚未完全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仍有較大發展潛力。美國、日本、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已完成城市化,但其人均居住消費支出在家庭消費支出中佔比仍在30%以上,而我國目前僅爲25%左右。從科技創新來看,儘管一些國家不斷加大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遏制圍堵力度,推動“脫鉤”“斷鏈”,但難以阻擋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步伐。事實上,從歷史經驗來看,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來的,一些國家對我國科技企業的打壓,反而會加速我國自主創新步伐。2022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爲3.08萬億元,同比增加10.11%,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5%,接近經合組織國家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紮實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髮展壯大,已在數字經濟、綠色低碳經濟等新賽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第二,人力資源、資本形成、基礎設施、產業體系等綜合優勢突出,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儘管人口總量和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將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影響。但要看到,相較於人口規模,影響經濟中長期增長的關鍵因素是人口素質。2023年,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仍有8.65億人,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過2.4億人。從投資看,2023年我國儲蓄率仍處於較高水平,投資潛力較大。此外,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形成了較爲完善和超大規模的基礎設施網絡,綜合交通網、發電裝機、電網、5G網絡等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同時建成了規模龐大、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產業體系。根據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的測算,在基準情形下,“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爲4.5%左右,“十六五”時期爲4.0%左右;在樂觀情形下,“十五五”“十六五”時期分別可達4.8%和4.3%,能夠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三,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發展空間廣闊。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帶來新機遇。當前,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等爲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入突破發展時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向縱深推進,爲我國發揮優勢、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大戰略機遇。歷史經驗反覆證明,在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總有一些國家抓住機遇,後來居上,實現跨越式發展。二是需求結構升級帶來新機遇。“十五五”時期,我國將歷史性邁進高收入國家,中等收入羣體預計超過5億人,隨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人民羣衆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將不斷增加,教育、醫療、文化、旅遊、養老等服務業將較快發展。三是城市轉型發展帶來新機遇。2023年我國城鎮化率爲66.16%,距發達國家水平還相差10多個百分點。同時,城鎮化發展質量提升潛力較大,2023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爲47.7%,還有近3億在城鎮務工經商的農業轉移人口未實現市民化。據經合組織相關研究,若這部分人擁有城市戶籍並享有與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際消費水平將提高30%左右。此外,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綠色低碳轉型等也爲我國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當然也應看到,我國經濟發展仍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但這是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是成長的“煩惱”,而經濟發展的主流和大趨勢沒有改變。歷史和現實證明,中國經濟從來都是在風雨中成長、在砥礪中前行,風高浪急的外部壓力,必將激發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強勁動能。只要我們發揮自身優勢,正視困難問題,着力深化改革開放,中國必將不斷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奇蹟,中華民族必將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