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苦日子,不能全怪華爲

編輯 | 付曉玲

數據支持 | 洞見數據研究院

這兩天,關於純電MPV車型MEGA的小作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在媒體大喇叭下,MEGA從座椅有幾個按摩點,到車內過道寬度、後備箱深度等幾乎所有細節,都被曝了個精光。

而這根本不像理想的風格,要知道,過往其每一款車推出,都會經歷漫長的預熱過程,讓信息一點點發酵。以L9爲例,原定發佈前一個多月,大家還只知道產品智能化的一些信息。

對此,市場不少人解讀爲理想在“秀肌肉”——看,我能打着呢,不要老盯着問界新M7的衝擊。

但我們的看法傾向,並非如此。

深入瞭解會發現,新M7對理想的競爭衝擊,其實有限,或者說只是表象結果,更核心的本質是主流奶爸人羣消費偏好變了,撬動他們需要新的條件催化。

另一方面,隨着MEGA的推出,實際透露的是,理想從過去的單一系列套娃,走向多系列同時運營,經營難度係數增加。

也就是說,理想其實踏進了“困難模式”。這或許是市場真正擔心的。

理想沒變,可奶爸羣體審美變了

事實上,理想接下來的苦日子,很大程度和滲透率拐點有關。

可以看到,L系列交付以來,理想在奶爸羣體快速滲透。而縱觀國內外,沒有一款車能吃下全部細分市場。

究其原因在於,汽車消費審美本身就是多樣化的,單一車型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

回看當下的奶爸市場,審美也開始發生變化。

過去,偏好理想的奶爸們,購買原因裡,排在前列的是空間、能源類型、外觀和配置等,不太care價格、品牌、安全質量等。

而追逐問界新M7爲代表的新奶爸羣體,偏好截然相反。

事實上,M7去年就推出了,但直到今年才大爆,一方面是,在這些奶爸們看來,“30萬的M7全是缺點,25萬的M7完美無瑕”。

另一方面,也離不開餘承東對安全和質量的賣力吆喝。

比如,問界新M7核心賣點——AEB(自動緊急剎車系統)功能,儘管被何小鵬追着質疑,卻踏踏實實的戳中了這波奶爸。有人表示:“我對華爲的AEB主動安全很感興趣。感覺我身邊所有訂這臺車的,都是對AEB感興趣。”

審美標準變了,問題就來了。

可以看到,理想L7 Air(入門版)的售價,比問界新M7五座智駕款的起售價,還要貴一萬;理想L8 Air的售價,則比魏牌藍山頂配的四驅超長續航版,貴了3萬。

如此性價比懸殊,讓理想在新一波奶爸眼裡,顯得沒那麼香。

此外,7月以來,理想兩次站上輿論質疑的“風口浪尖”,被抨擊的點,既有內部空間小、用料不高端,也有浮鉗剎車制動器、麋鹿測試成績等安全問題。

這放在這波在意安全的新奶爸認知裡,是能逼瘋人的節奏。

如有L7意向買家說道,“我在門店看過,本來挺長草的,感覺很適合我們這種二胎家庭,但看到有車主爆料高速方向跑偏,嚇死我了,不敢入手。”

也就是說,當下的理想,不在新一波奶爸的心巴上。但理想,必須爭取這波人。

我們測算髮現,理想在30萬級別的奶爸羣體滲透率和在35-54歲&二線及以上的奶爸羣體滲透率,均爲15%左右。

按照《創新擴散理論》的用戶羣擴展規律,理想已經走過奶爸羣體中的創新者(2.5%)、早期採用者階段(13.5%),到了爭取早期大衆階段的拐點。

可以看到,創新者、早期採用者羣體是“喜歡我就買”,對應的正是“之前購買理想的奶爸”。如下圖,2022年理想的購車用戶中,崇尚創新意識的互聯網從業者佔了大頭。

而早期大衆羣體既要性價比,又要產品可靠沒問題——關注品牌、產品安全和質量、配套基礎設施等,也正對應“當下追逐問界爲代表的新奶爸羣體”。

理想要獲得更大規模的銷量,就必須要爭取佔比高達34%的早期大衆。

但結合上述來看,兩個羣體審美差異極大,當下的理想,難以撬動早期大衆奶爸。

另一方面,他們之間無法相互參考意見,即使現在的理想車主覺得它很香(高淨推薦值),也無法老帶新。

總的來看,奶爸人羣未滲透部分,審美變化了,理想沒變,是問題核心所在。而要扭轉現狀,關鍵在於跨越鴻溝,爭取到新一波奶爸羣體。

理想顯然也深知這一點,今年6月,李想也在微博曬出了上述的創新擴散圖,並配文說道,“在一個技術變革的大行業裡,理解這張圖片,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戰略也會更清晰、更堅定。”

從單一系列套娃走向多系列,影響幾何?

4月的上海車展上,理想試圖講一個新故事:產品多樣化。

在其暢想中,2025年將形成“1款旗艦車型+5款增程電動車型+5款高壓純電車型”的產品佈局。

其實,有此策略不難理解,畢竟這是汽車行業迭代的慣常路徑。

比如,曾靠一款T型車風光無限的福特,被採取多品牌策略,並在各個價格區間推出車型的通用,成功逆襲。

只是這樣一來,可能要背離李想的預期了。

衆所周知,李想曾立flag稱,“理想的任何手段,都是確保每一款車有足夠的競爭力能成爲爆品”。理想ONE以及L系列的成功,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

原因在於,理想成立至今,說白了就只有一款車,資源相當於獨享。

以研發來說,2018-2021年累計研發費用顯示,理想是蔚小理三家中最低的,但分攤到單個產品上,理想卻是最高的。

而李想在產品細節上的“任性”,也來源於此。

比如,L9發佈前一個月,有試駕媒體和用戶反饋說“保險槓不好看”,李想立馬要求團隊把前槓下調1cm,爲此多花了5000萬改生產線、磨具。

另外,可以看到,理想把高級配置變成了L系列的標配。

以空懸爲例,此前多搭載在寶馬X7等售價超過百萬元的車型,理想L9將其帶到了46萬區間,而最新統計數據,理想L系列魔毯空氣懸架配備率達到了93%。

這相當於,你花不到寶馬一半的價格,卻能享受到同樣先進的功能、配置,誘惑力咔咔上升,爆款潛力釋放。

而之所以能高配變標配,在於單一產品系列,大部分配置可以複用,通過規模效應拉低成本。比如,L9大多數高級配置幾乎原封不動地下放給L8/L7。

也就是說,此前的單一系列模式下,理想將全部資源聚焦在一款產品上“精雕細琢”,再疊加配置相互複用,帶來的高配變標配效果,爆款率一整個拉昇。

但從“獨生子”家庭,變成“兄弟姐妹”大家庭,條件就不一樣了。

研發來說,理想未來的多元化產品,將在1個增程式平臺、2個純電平臺,2個智能化平臺上進行......每款產品,都有自己的小家庭要顧,資源不可避免要分散。

這樣一來,自然會影響產品的精細度。

以蔚來爲例,李斌曾透露,2020年蔚來做第二代技術平臺的時候,就在規劃第三代的東西。也就是,ET7、ET5等多款車型同時研發。

“貪多”的結果是,幾款車型的售後或多或少都出現了問題。比如,ET5後排空間侷促、續航短、車輛各種異響等。

當下多項目並進的理想,資源分配能力也深受考驗。據晚點LatePost報道,很多產品細節李想已經不再抓了,其現在更在意產品沒有短板、是否有個性。

配置方面,情況也差不多。新涉獵的純電,和增程平臺完全不同,軟硬件複用很難。另外,車型價格區間跨度增大,內部配置複用同樣會降低。

內部挑戰變大,從前的爆品之路要想延續下去,已然變得不易。更何況,競爭環境也今非昔比。

可以看到,當前國內30萬元級別的大5/6/7座SUV/MPV市場,擠得滿滿當當。而新入局者,還在源源不斷進來。

據《晚點Auto》統計,截至2023年7月,指導價30萬元以上的新車已發佈37臺,而去年一整年的數量是38臺。

競爭之下,理想已經從年初的減配降價,走向近期的直降模式。

若競爭環境進一步複雜,很有可能會讓理想分心。比如,不是爲了用戶,而是爲了競爭推出產品。

衆所周知,曾是低價SUV開創者的哈弗H6,面對競品的連番圍堵,就在情急之下走了一步“臭棋”:試圖通過進一步細分價格區間,與低價SUV競爭,奪回市場份額。

結果不僅沒實現爆款接力,反而導致產品線混亂,同質化加劇內部損耗。

總的來看,產品多樣化之後,無論內部資源分配,還是外部經營環境,都讓“理想想把每個產品做成爆款”的難度增加。

除此之外,營銷難度也在加大。

比如,過去專注增程式的理想,可以毫無顧忌地踩着純電的短板,營銷自己增程模式的“零里程焦慮”。

現在,理想不僅開始做純電,首款車型還是更耗電的MPV,競對卻反其道而行,追趕起“同款增程”。

以騰勢D9來說,其混動版是銷量大頭,純電版僅貢獻不到5%的銷量。原因在於純電雖能實現15分鐘補能230公里,但仍無法消除用戶的補能焦慮。

同樣的,理想也面臨說服用戶的問題。比如一位考慮買MPV的用戶直言,“不如還是增程,續航里程不上800(km)就不會考慮”。

總的來看,從單一系列“套娃”走向產品多樣化,經營難度係數提升,理想接下來的發展中,應對挑戰或成爲日常。

拂開問界新M7競爭的表象,經營難度係數的改變,更直擊理想的矛盾核心。

在奶爸羣體審美變化的節點上,當下的理想,不在尚未滲透的這波奶爸的心巴上,而想爭取他們,需要跨越鴻溝,投他們所好。

而從單一系列“套娃”轉向產品多元化,經營複雜度提升,極大考驗理想資源分配、項目管理能力和市場的敏銳性。

一切都預示着,理想的苦日子或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