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城教授10月18日入川開講

中國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曾指出:“四川地區的古文化與漢中、關中、江漢以至東南亞都有關係,從西南地區看,巴蜀是龍頭,從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看,四川是東南亞的龍頭。”在四川大學文科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水城看來,這段話對認識巴蜀文明的重要地位和文明化進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0月18日14:30,李水城教授將走進“名人大講堂”之古蜀文明季,在西華大學(郫都校區)展開本季的收官之講。他將以《人類的遷徙與文化交互:古蜀文明的形成》爲題,從人類遷徙路線的角度出發,講述古蜀文明的形成過程,以及如何從三星堆文化的特點,看到其中的人類遷徙和文化交互。  基於多年來考古學、遺傳學和語言學的重大進展,今天大多數的史前學家都認識到,人羣遷徙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時期都是常態。人羣遷徙所帶來的,不只是文化的交互,還有生產活動的發展。考古成果顯示,距今9000-5000年,歐洲的人口遷徙帶來了農耕文明,將農業和畜養推向歐洲內陸。  中國的文化發展與人口遷徙也有着極爲重要的關係。距今5000年前,甘肅東部的仰韶文化開始向中國西部地區遷徙,對新疆、甘肅、青海,以及四川西北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40年代,考古學者裴文中就以仰韶文化的傳播路線,提出“史前絲綢之路”的觀點。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者嚴文明提出“彩陶西漸”的概念,否定了西方學者提出的“彩陶文化西來說”。李水城先生繼而研究指出,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不斷向西擴散的“彩陶之路”,便是後來絲綢之路的前身。  上古先民通過怎樣的路線遷徙,來到成都平原?他們給成都平原帶來了哪些文化特質?如何發展到三星堆文化、十二橋文化?又將如何影響中國西南地區,乃至東南亞?在10月18日的講座中,李水城教授將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期講座還將通過封面新聞APP等多個平臺進行現場直播,不能親臨現場的觀衆,也可通過網絡直播觀看。  名人大講堂由四川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協調組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講座致力於打造一個面向大衆、深入人心的知識講壇,力爭成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傳承的品牌活動,並努力探索構建符合當前時代需求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  自2022年開始,名人大講堂首次設置“主題季”,分門別類地圍繞四川歷史名人和傳統文化優勢資源,邀請國內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生動闡釋蘊含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傳統美德、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及當代價值,鮮活展示中華文化巴蜀因子的獨特魅力。  2024年,名人大講堂共分“蜀道文化季”“古蜀文明季”“三國文化季”三大主題講座。“古蜀文明季”即將收官,“三國文化季”也將開啓,敬請關注。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