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謠言:阿提拉既非匈奴 也從未橫掃歐洲

時至今日,一則經典歷史謠言還如幽靈般徘徊於網絡:漢武帝趕跑匈奴,後者一路西逃,最終成爲橫掃歐洲的上帝之鞭。

這個不等式的精妙之處,在於給很多人營造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可惜,真實的情況永遠與傳說相差甚遠!

正如時下的許多謠言,所謂匈人是西遷匈奴的論斷最早出自西方。18世紀,法國人德經在其著作《匈人、突厥。蒙古人及其他西方韃靼人的通史》中,首次提出這一觀點。隨後,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也採用這一說法,從而將其擴展到整個學術界。

後來,又有前蘇聯考古兼歷史學家伯恩施坦。他在對有關中亞塔拉斯河谷上游kenkol河流域墓地調查後,發現兩具爲蒙古利亞人種的屍體。另外,有2具帕米爾—費爾干納本地具歐洲人種特質的奴隸。這個發現經日本學者江上波夫、內田吟風的補充,再度成爲匈人是西遷匈奴的有力證據。

到了19世紀,這一說法傳入中國,立刻引起梁啓超、章太炎等人注意。尤其是後者的《匈奴始遷歐洲考》,主要就是向國內學界介紹“匈奴爲漢所驅,皆轉入歐洲”。

所以,匈人是西遷匈奴的假說實則源自西方,而後才被民國大佬們翻譯引進。解放後,中國學術界對西遷路徑做過諸多研究,進一步補全過程問題。直至網絡時代來臨,終於在無數聊天室、BBS和論壇間引起軒然大波。

然而,隨着考古學進步,匈人與匈奴同族輪開始受到質疑。20世紀40年代,原蘇聯學者首先對伯恩施坦,在有關kenkol河流域墓地調查的結論中提出疑問。他指出該地發現的4具屍骨在人種上並無太大差異,均爲混有蒙古利亞血統的歐洲人種,而且伯恩施坦對墓葬的年代分期也有錯誤。

1945年,奧地利人曼辰-海爾芬發表論文《匈人與匈奴》,指出匈人與匈奴之間在人種、文化上的多種差異。1960年代,法國權威中亞學家韓百詩又撰寫《匈人和匈奴人》一文,系統闡述兩種的不同。指出據遺骨研究看來,匈人和匈奴聯繫非常薄,很難支持同族論說法。直到90年,還有丹尼斯-西諾編著的《劍橋早期內亞史》,進一步表明匈人匈奴同族論沒有證據可以證明。至此,這個假設在西方學界基本趨向於被否定。

《劍橋早期內亞史》等於全盤否定匈人與西遷匈奴同源

與此同時,中國學者也對匈人問題失去支持。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的西域、中亞史權威餘太山,在《匈奴、Huns同族論質疑》一文中提出質疑:從匈奴與匈人名稱的語言學考察開始,系統的反駁了過往關於二者同族的證據。

無獨有偶,華東師大歷史系講師劉衍鋼,在《古典視野中的“匈”與“匈奴”》中論證匈奴與匈人之間沒有關係。

公元1世紀,由於南匈奴和漢朝追殺,北匈奴被迫撤離蒙古高原。但從文物和歷史記載來看,後來的匈人至少到公元3世紀末才現身歐洲。換句話說,雙方始終存在數百年時間差。

歷史上,存有許多遊牧民族大規模移動案例。比如蒙古西征,從本土出發到東歐不過數月。至於帶着婦孺老幼的土爾扈特部,一路頂着哥薩克騎兵追殺,從裡海邊跑回西域不過半年時間。如果匈奴真是一路殺向歐洲,何須在半途中徘徊數百年?!

事實上,即便支持匈人是西遷匈奴的學者,往往在論證過程中祭出融入假設,根本談不上什麼威風凜凜的一路向西殺過去。雖然壓力最初來自漢朝,但往後就由沿途的其他勢力發揮作用。

按照後漢書記載,北匈奴遷移路線大致爲穿越現今的哈薩克斯坦,到達黑海以北地區。這些區域並非空無一人,早就有數個遊牧或半遊牧古國存在。譬如漢文史籍中多有出現的康居,在公元3世紀依然健在,顯然並沒有被外來人口征服。那麼匈奴也很難跳開他們,跳躍式蹦躂至歐洲。

公元395年,匈人第一次大舉入侵。他們從色雷斯一直衝到敘利亞,但被羅馬和哥特聯軍驅逐。五年後年,當東羅馬叛將逃到匈人控制區,首領烏爾丁還爲向帝國示好而將之殺死交還。

公元406年,烏爾丁又幫助西羅馬擊潰哥特叛軍。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他們都以僱傭兵身份出現,成爲羅馬人制衡各日耳曼蠻族的合作對象。可見在行將就木的帝國看來,匈人的威脅遠不如哥特嚴重。

當自小在羅馬長大並接受教育的阿提拉成爲領袖之後,匈人才迎來自己的短暫高光時刻。公元447年,趁東羅馬發生饑荒和大地震,由巴爾幹打到君士坦丁堡門口。然而,面對修整一新的城牆,只有少量攻城武器的他們無奈撤退。

後來,軍人出生的新皇帝馬西安,不再像過去那樣採用收買等手段。匈人依然沒能力再沒對帝國產生實質威脅!

公元451年,阿提拉的匈人大軍與西羅馬爆發沙隆之戰。這場戰鬥的實質,是兩個歐洲之間矛盾總爆發。一邊是以羅馬人爲首的文明世界,陣中不乏西哥特人、阿蘭人等援軍。另一邊則是匈人的鬆散同盟,以及短暫依附的東哥特、勃艮第等部落。

儘管西羅馬內部烽煙四起,到處都是蠻族首領或軍團長官的獨立小王國,兵力也處於絕對劣勢,依舊把如日中天的阿提拉打個大敗。

次年,阿提拉爲復仇進軍意大利,一度接近古都羅馬城。豈料,邊上的東羅馬看不下去,派兵對其後方的潘諾尼亞展開掃蕩。於是,不得要領的匈人再度灰溜溜撤軍。

僅僅到公元453年,由於外來軍威脅和內部的附庸叛亂,匈人的短命帝國便分崩離析。他們先是退守匈牙利盆地,繼而被痛打落水狗的日耳曼人趕到烏克蘭平原。最終,以極其不光彩的方式退出歷史舞臺。

反觀歐亞大陸另一邊,同時代的中原正深陷五胡亂華之中。公元4世紀,真正的匈奴後裔劉淵,在西晉王朝境內建立趙國。其子劉聰更是帶着軍隊打下洛陽與長安,性質無異於在歐洲奪取羅馬和君士坦丁堡。

雖然這批南下匈奴的盛世也相當短暫,但怎麼看都比捕風捉影的匈人要成功不少。後者在阿提拉死後,始終過着東躲西藏的悽慘日子。不要說戰勝羅馬,甚至不能誕生出類似赫連勃勃的一方霸主。

顯然,除翻譯名稱類似外,匈人和匈奴幾乎找不出其他什麼關聯性。即便有一些中國式風文物出土,也是因爲歐亞大陸上自古以來的貿易鏈條存在。無法作爲有效的證據說明同源性。

只不過在很多今人看來,這種奇思妙想背後的不等式,遠比理智和事實本身要緊百倍。似乎只有無限度拔高歷史橋段,才能獲得遙遠先祖的有效庇佑。說到底,就是自己的尊嚴過於廉價,想要獲取的認同又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