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潤重新分配!五大看點透視72家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財報

躺着掙幾十億、淨利潤率超50%!全中國車企給“鋰業雙雄”打工的時代,過去了。

截至4月最後一個交易日,《汽車K線》統計在冊的72家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2023年度報告,披露完畢。

回看過去三年,透過這72份年報,能明顯發現經歷了上一輪“狂熱”之後,行業整體盈利增速出現回落跡象,中國汽車產業鏈利潤又一次重新分配的同時,有些曾經處於生存邊緣的板塊有了新的發展機遇。

與此同時,隨着小米造車全面落地,中國汽車產業格局又被悄然撬動。

2023年,72家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合計約5.5萬億元,同比增長18.15%,增速較2022年增長1.96個百分點。

72家企業中,有52家營收增長,20家營收出現下降,整體表現好於2022年(44家上漲,28家下降)。

與此同時,上述72家企業2023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歸母淨利潤”)合計1709.25億元,同比增長20.38%,遠低於2022年75.42%的增長水平。

不過,實現盈利的企業數量由50家增至54家,合計盈利2376.78億元;另有18家處於虧損,共計虧損667.54億元。

除了歸母淨利潤增速顯著回落,反差更爲明顯的是上述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扣非淨利潤”)的表現。

2023年這72家公司扣非淨利潤合計125.78億元,同比下降2.64%,與2022年創下的同比大漲132.07%相比,有着天壤之別。

然而從各版塊表現來看,汽車股整體增速回落並非是個壞消息。

隨着之前行業對新能源的狂熱趨於理性,乘用車板塊的行業地位逐步迴歸,並有效帶動經銷商板塊改善經營狀況。

在汽車股整體營收、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下滑的情況下,乘用車板塊穩步增長。

2023年,乘用車板塊合計營收邁上3萬億元臺階,達到32490.03億元,同比增長25.41%,逆勢而上,較2022年大幅擴大8.44個百分點。

該板塊營收在汽車股整體當中的佔比同步由55.66%提升至59.08%,進一步鞏固了行業基盤的地位。

相比之下,曾經大熱的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2023年合計營收雖然突破萬億大關,爲10351.52億元,但同比增幅由2022年的80.3%驟降至10.13%,在汽車股中的佔比也收縮至兩成以內。

最吸引眼球的,是2023年中國汽車產業鏈出現了利潤重新分配。

2023年,20家中國乘用車上市公司合計歸母淨利潤爲516.81億元,同比增長334.33%,增幅較2022年顯著擴大,在汽車股中的佔比同步由8.38%提升至30.24%。

2022年9家盈利、10家虧損的局面發生扭轉,2023年乘用車板塊中11家實現盈利,合計盈利1123.29億元,9家處於虧損,合計虧損606.48億元。

《汽車K線》認爲,這裡最核心的因素就是,越來越多中國上市車企越來越理性,不再盲目純電動化,而是追求油電的和諧統一發展。

包括吉利汽車、上汽集團、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等,既有傳統燃油發動機,又有電動化的車型(PHEV)成爲主力。一方面,減少對電池的依賴,另一方面,優化原有的燃油動力,實現更高效的節能減排,保持盈利。

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樣是之前大熱的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21家公司2023年合計歸母淨利潤爲822.07億元,與2022年相比,不僅跌破了千億元關口,同比變化由大漲139.68%驟變爲下跌22.69%。

同時,最值得關注的,是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歸母淨利潤在汽車股整體中的佔比,終於由2022年高達74.89%的水平,回落至48.1%。其中科力遠由盈轉虧,其他企業盈虧表現保持不變。

受乘用車板塊帶動,之前幾乎“命懸一線”的經銷商板塊迎來轉機。

據統計,9家中國汽車經銷商集團合計營收5417.61億元,雖然同比仍下跌3.04%,但較2022年收窄2.5個百分點。更關鍵的是,與2022年盈虧各半的情況相比,2023年共有7家實現盈利,處於虧損的僅剩2家(龐大集團已經停牌退市)。

最終,經銷商板塊合計歸母淨利潤達到70.07億元,告別了2022年同比下跌72.33%的頹勢,實現74.83%的增長,在汽車股中佔比由微不足道的2.82%,艱難回升至4.1%。

回看過去三年,零部件板塊是中國汽車股當中穩紮穩打的典型代表。

從營收角度,零部件板塊在汽車股中的整體佔比始終維持在6%左右,2023年板塊合計營收3124.74億元,同比增長9.29%,在汽車股中佔比5.68%。

從歸母淨利潤角度,2023年零部件板塊合計爲197.67億元,同比增長12.7%,與大盤增速最爲接近,在汽車股整體中佔比11.56%,與2022年幾乎一致。

此外,更不同於其他四大板塊的是,零部件板塊當中的9家上市公司過去三年都保持着全部盈利的狀態,僅東安動力的扣非淨利潤由盈轉虧。

財報顯示,東安動力2023年歸母淨利潤驟降96.26%,僅爲4055萬元,是板塊中唯一一家沒能達到億元的企業;其扣非淨利潤更是由盈轉虧,出現了7709萬元的虧損。

值得一提的是,在“財報季”的4月,東安動力股價走勢位列82只中國汽車股倒數第2位。隨着“華爲概念”和“長安概念”的熱度回落,東安動力的業績表現與股價走勢都不容樂觀。

這其實也給其餘8家零部件上市公司敲響了警鐘,在持續多年的穩紮穩打之後,面對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相繼出現的熱門概念,每一家公司都必須在穩基盤和求創新之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

特別是在乘用車板塊崛起的情況下,零部件板塊面臨着整體的抉擇時刻。

還記得在2022年,商用車板塊的表現令人十分擔憂,不僅營收、歸母淨利潤均出現兩位數負增長,扣非淨利潤更是出現了虧損擴大的跡象。

隨着2023年度報告的發佈,似乎可以暫時鬆一口氣。

2023年,13家商用車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收3612.09億元、歸母淨利潤102.62億元,兩大業績指標止跌回升,分別同比增長29.23%和364.98%。

其中,福田汽車、金龍汽車扭虧爲盈,商用車板塊實現盈利的企業數量增至10家,創近三年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商用車板塊歸母淨利潤在汽車股中佔比,也由1.55%大幅提升至6%,同樣創近三年新高。

最振奮人心的是扣非淨利潤的表現。2023年整個板塊扭虧爲盈,實現盈利13.41億元,公司盈虧數量逐步持平。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曾在回顧2023年中國商用車市場時指出,“商用車市場在2022年跌落谷底,爲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2023年,受宏觀經濟穩中向好、消費市場需求回暖因素影響,加之各項利好政策的拉動,商用車市場谷底回彈,實現恢復性增長。”最終,2023年中國商用車銷量同比增長22.1%,終結了兩連跌的頹勢。

那麼,隨着市場與業績回暖,商用車板塊能否真正意義上走出寒冬,目前仍處於虧損的安凱客車、亞星客車和*ST漢馬三家公司,又將何去何從?

財報內外,目前中國汽車業的頂流之一就是小米集團。隨着小米SU7(參數丨圖片)上市與交付,《汽車K線》正式將小米集團納入中國汽車股統計範疇,列入乘用車板塊。

需要說明的是,在前文對72家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的營收與歸母淨利潤統計與分析中,刨除小米集團帶來的影響,乘用車板塊合計歸母淨利潤仍然能達到271.85億元,同比增長128.46%,在汽車股整體中佔比22.29%,較2022年明顯提升。

不過,隨着小米集團的加入,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營收與歸母淨利潤TOP 10同步洗牌。

首先從營收角度,小米集團憑藉2709.7億元的營收規模,入局汽車股便直接位居第5位,立訊精密、北京汽車雖然都實現了營收同比正增長,但從規模上不得不順位下降一個名次。

相比之下,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同比分別增長21.11%和26.12%,以1792.04億元、1732.12億元的營收水平,守住了原有的排名。華域汽車被擠出TOP 10。

此外,在歸母淨利潤排名中,小米集團以174.75億元的盈利水平,超越上汽集團躋身第3位,同時更令汽車股震撼的是,2023年小米集團歸母淨利潤同比漲幅高達606.34%,在TOP 10當中,僅次於扭虧爲盈的理想汽車。

正像前文所述,伴隨產業鏈利潤被重新分配,昔日的“鋰業雙雄”——天齊鋰業、贛鋒鋰業排名紛紛下滑,其中天齊鋰業歸母淨利潤同比下跌69.75%,排名由第2位跌至第9位。

而贛鋒鋰業歸母淨利潤同比下跌75.87%後,已經不足50億元,排名跌出TOP 10。

2023年財報另一大黑馬是比亞迪,無論營收還是歸母淨利潤排名都進一步提升。

2023年,比亞迪實現營收6023.15億元,同比上漲42.04%,力壓同比下跌2.39%的廣汽集團,位居第2位。同時,由於“鋰業雙雄”盈利水平驟然下降,疊加比亞迪2023年歸母淨利潤大漲80.72%,同樣位居第2位。

翻看72份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2023年報,汽車股終於在新能源等熱門概念逐漸迴歸理性之後,回到了由乘用車板塊引領的整體回暖。

還記得在一年前,《汽車K線》分析2022年中國汽車股財報時指出,彼時經銷商板塊“命懸一線”,商用車板塊集體“入冬”。

曾經風頭無兩的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搶走了所有的高光時刻,卻在今天淪爲汽車股五大板塊中,唯一歸母淨利潤、扣非淨利潤均出現下滑的板塊。

瘋狂過後,中國汽車產業鏈終於迎來了利潤重新分配。小米集團的加入,不僅在資本市場的熱度上對“華爲概念”構成牽制,同時讓整體回暖的汽車產業錦上添花。

文字爲【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風險大,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