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廠商迎“半年考”,落後產能將加速淘汰︱晨讀能源

身處激烈賽程的鋰電行業,正在加速淘汰落後產能。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公開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203.3GWh,同比增長33.7%。寧德時代、比亞迪再度領跑,奪走超七成的市場份額,頭部效益持續擴大。

近期鋰電上市公司披露的年中業績預告則進一步表明,面對兩大寡頭和競爭者衆多的局面,多家公司淨利潤持續下探甚至由盈轉虧,業績分化明顯。

那些效益欠佳、產能落後的鋰電企業,耳邊已然敲響警鐘。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渠道。

就在一個多月前,工信部公開修訂版的《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條件(2024年本)》(下稱《條件》)和《鋰離子電池行業規範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下稱《辦法》),亦被視爲引導行業提質升級、減少單純擴產的一次“踩剎車”。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鋰電行業的低價競爭,一方面有許多企業“去庫存”、消化產能的實際需求,另一方面也不排除部分企業惡性內卷以謀私利的動機。近期政策明確提出,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渠道,或許意味着,接下來企業能否活下來將交給市場各憑實力,地方政府將嚴控不合理的救市行爲。

電池廠商業績分化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目前鋰電產業鏈已公佈年中預告的近三十家上市公司中,超過半數盈利同比出現下滑。其中,以鋰鎳鈷原料環節利潤下滑乃至虧損的情況居多,負極和電解液環節也常見利潤下跌。而在電池廠商中,除了寧德時代和比亞迪頭部兩強企業穩定盈利外,二、三梯隊的電池廠商利潤走向分化較大。

公開財報顯示,“鋰礦雙雄”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雙雙預虧。天齊鋰業預計,上半年虧損區間將在48.8億至55.3億元,與上年同期的盈利64.52億元形成鮮明對比。原因包括鋰產品售價顯著下滑導致毛利縮水,以及子公司泰利森的鋰精礦定價機制與公司鋰化工產品銷售定價機制的時間錯配問題。

贛鋒鋰業上半年則預計虧損7.6億至12.5億元,去年同期則是盈利58.5億元。公告解釋稱,除金融資產股價下跌因素外,“受鋰行業週期下行影響,鋰鹽及鋰電池產品價格持續下跌,雖然產品出貨量同比增加,但公司經營業績同比大幅下降”。

導致多家公司利潤明顯下滑的“鋰價持續下跌”目前仍在持續。

上海鋼聯數據顯示,7月31日電池級碳酸鋰現貨均價報8.05萬元/噸,較上次持平。前一日,碳酸鋰期貨主力合約大跌超4%,收盤價爲81150元/噸,盤中最低觸及80700元/噸,再創上市以來新低。近一週,華東地區工業級和電池級碳酸鋰連續創出近三年低價,與一年前相比降價超過六成。

鑫鑼資訊高級研究員張金惠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現階段碳酸鋰下跌背後主要是供求關係發生變化,過去企業一哄而上加碼產能,導致整體供過於求。於是在招標定價模式下,各家爲了開工率,只能降低毛利率參與競標。處在7到8月的傳統淡季,當前的價格已經跌破大部分企業的成本價。不過,隨着第三季度需求回暖,預計後續碳酸鋰價格也會逐步回升。

原材料端受碳酸鋰等價格影響,業績波動週期性強。相對而言,下游電池廠商的業績則體現在對終端消費市場的訂單爭奪上。

寧德時代幾乎分走了國內動力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且市場份額仍在提升。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延續了今年一季度“增利不增收”的態勢。營收佔比接近七成的動力電池系統營收1126.49億元,同比下滑19.20%,但毛利率錄得26.90%,同比增長6.55%。此外,儲能電池系統、電池材料及回收的營收均同比增長。

對於上半年營收的下滑,寧德時代在半年報中並沒有給出解釋。不過,有券商隨後發佈的研報認爲,這與上游原材料降價有關。據其測算,上半年寧德時代動力和儲能產品均價(不含稅)約爲0.69元/Wh,同比降低約0.29元/Wh,因此雖然公司銷量同比正增長但是營收同比有所下降。

相較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大寡頭佔據絕對的頭部位置,二、三線廠家與其差距越發顯著。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拋開“冠亞軍”,排名前十的所有電池企業相加,市佔率纔剛剛與比亞迪處在同一水平線,與榜首寧德時代仍有差距。

張金惠分析,動力電池廠商目前呈現“強者恆強”的趨勢,利潤向頭部集中。這類企業的市場份額取決於配套車的產品競爭力,而頭部企業整體開工率、研發支出、技術沉澱正在持續走強。

一個有趣的細節是,不少觀衆注意到在今年奧運會的賽場上,出現了寧德時代的大面積廣告植入。“不是toB(面向企業)企業嗎?怎麼也來做toC(面向個人)廣告?”有觀衆不解。對於“出圈”行爲,張金惠認爲這並不意外,“使用頭部動力電池的車更有利於銷售,就像賣芯片的英特爾之於消費者選購電腦的影響一樣大”。

落後產能加速出清

面對與頭部企業之間逐步拉大的差距,不少電池廠商已經感到陣陣寒意。

一位國內某二線電池廠商高層管理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新“國九條”之後IPO(首次公開募股)的條件嚴苛,現階段的大多數電池廠商都難以達到,因此非常重要的融資渠道幾乎被“堵死”,企業不得不考慮提升盈利水平或者尋求其他融資渠道。“目前資本相對比較熱衷的方向是終端應用領域,比如共享儲能或者分佈式儲能的投資,因爲它收益率比較穩定。剩下的領域,因爲結構性產能過剩,資本的熱情不高。我們一般認爲技術授權或者技術入股才能比較順利地吸引大的財團進行股權融資,當然這需要企業具有比較先進的技術儲備。”

今年6月,工信部公開修訂版的《條件》和《辦法》,引發行業密切關注。儘管這些規範旨在引導和激勵技術進步,並不具有法定的強制性或作爲行政審批的前置條件,但仍被視爲引導鋰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次有力動作。

從文件內容來看,上述規範進一步完善了鋰電池行業的規範條件,明確企業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能力,包括產業佈局和項目設立、生產經營和工藝水平、產品性能、安全和質量管理、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衛生和社會責任、監督和管理等方面。

業內人士認爲,此次政策表述的調整可看作產業調整的一個信號,一方面試圖阻止鋰電產業結構性過剩;另一方面將引導鋰電投資指向技術,而非單純是產能,目的在於起到“控投資、重路線、調結構”的作用。

林伯強認爲,政治局會議“強化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暢通落後低效產能退出渠道”的要求表明,首先當前管理部門應加強引導先進產能建設,嚴控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救市行爲。企業則應審慎上馬新投資,從“拼產能”轉變到“拼技術”的思路上來,並鼓勵有針對性地收購跨界企業退出行業所遺留的新建產能。同時,金融機構應避免向即將被出清的產能“輸血”。

對於那些仍未擠上第一梯隊的電池廠商而言,危機之下,貫穿了多家公司中報的關鍵詞“清庫存”“做儲能”“出海去”,似乎成了眼下最好的選擇。

上述企業管理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自己所在的二線電池廠商也會將市場的重心放在國外。“一是基於國外的市場環境更活躍,尤其是儲能業務有更充分的交易體現它的價值。二是爲了獲取更高的毛利率。說到底,鋰電產業已經從拼產能、拼成本的草莽時代進階到了更高維度的質量和技術的比拼。如果我們長期陷在國內很多市場的低價競爭中,不能保證盈利,回款賬期也很長,沒有持續的資金支撐我們的技術研發,創新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