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菂的浪漫求索:翻山越嶺,星空探秘永不止步

矢志求索,仰望星空。

他帶領團隊,延伸人類視角,凝望宇宙深處,從向地外看,到向地外探索,再到向地外推進,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他白了頭髮,但問心無愧;

腳步不歇,探索不止;

越過一座座山丘後,他帶着人類的好奇心,繼續書寫天文領域的新篇章。

由捨得酒業、鳳凰網、東方衛視聯合出品的訪談節目《捨得智慧人物》第六季,本期對話中國天眼FAST首席科學家李菂。

天眼的平臺是一代人只有一次的機會

李菂,中國天眼(FAST)的建設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FAST首席科學家。

1995年,李菂獲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理學學士學位,後來前往美國攻讀天體物理及射電天文獲得博士學位。

2002年,李菂剛博士畢業,對FAST項目很感興趣,鑑於自己名校出身,並在天文行業有一些新發現,於是,他積極向項目負責人南仁東自薦。

沒想到他卻被南仁東直接拒絕,南仁東認爲,李菂此時回國是放電,他應該繼續在國外充電。

就這樣,李菂繼續在國外深造,期間,他並未放棄對FAST的關注。

2008年,他被中國科學院聘爲兼職FAST項目科學家;

2009年,他第一次見到中國天眼的建設現場;

2011年,FAST項目正式開工建設;

2012年,李菂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國。他放棄了在美國宇航局的工作,全職參與到FAST相關項目的工作。

當時FAST項目的發展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李菂回國自然冒着巨大風險。

李菂稱自己性格一向盲目樂觀,他並未因風險而畏手畏腳,反而看到了天眼成功的廣闊前景。他認爲這是個可遇不可求的機會,一旦成功,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將會向前邁一大步。

他說:“不管是從個人的還是學科的發展上來講,天眼這樣的平臺確實都是一代人只有一次的機會”。

舍與得之間,需要勇氣助力,韌性堅持。李菂敢於捨棄國外平穩的研究工作,冒着風險毅然回國,最終把握住了宇宙探秘的新機遇,爲自己的人生和事業發展找準了方向。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問心無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然而在中國天眼工程建立之初,工程項目上環境艱苦,資金審批壓力重重,這是李菂推進天眼工程研究進程上面臨的第一座山丘。

李菂回憶,2012年舉辦第一屆射電天文的國際研討會時,國際國內的同行需要乘坐近4小時的大巴才能到工地。路段坑坑窪窪,上洗手間也很麻煩。

另外,作爲中國獨資的項目,當時國家批覆的是6.7個億。事實上,在2007年時,專家委員會已進行過評審,認爲批覆資金不足以支撐項目的全程運作。

在這種情況下,天眼項目團隊要麼抓住當年的預算機會,先實現項目立項,要麼就進行申訴,申請更多資金,但這需要承擔之後可能沒有辦法立項的風險。

“當國計民生受到重大挑戰時,我們這種不能創造直接價值的研究類項目,隨時要準備讓道”。

面臨巨大不確定性,天眼項目團隊還是先把握住了立項機會。到最後一年,他們開始從上級單位科學院借錢。

李菂講述,當時只要領導來到工地現場,經過幾個小時的顛簸車程,體驗過簡陋的衛生環境,就能比較深入理解科員團隊當時面臨的困境,從而積極支援。

他說:“第一,我們沒有浪費國家的經費;第二,我們團隊在小行業裡是做的最好的;第三,我們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擴展了整個族羣未來生存延續的空間,因此能做到問心無愧”。

正是憑藉着對科研探索的赤誠之心,李菂及團隊獲得了上級單位資金支持,得以跨越項目前期建設的山丘。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李菂的身份角色也發生了轉變。

2015年,任總工程師兼首席科學家的南仁東不幸患上肺癌,李菂臨危受命,被任命爲副總工程師。

從科學家向工程師的身份轉變使李菂身上擔負了更多責任和壓力,他的頭髮也在這期間白了許多。

工程現場初期,沒有綜合樓和機房,科學裝置搭建過程中,他面臨的最大山丘就是數據處理問題。

當時在國家發改委批覆的6.7億資金中,只能實現將裝置建起來。但是科學裝置,只要部分搭建起來就會產生數據,研究者需要了解數據,通過數據檢測工程構架、電子學是否存在問題。

面臨困境,李菂只好四處“化緣”,他找各個公司、大學說明情況,最終曙光公司提供給他們兩個集裝箱,集裝箱內裝有先進的電腦處理集羣。“我們最早的第一批的脈衝星的這個發現,都是靠那兩個集裝箱”。

萬事開頭難,李菂迎難而上,或是主動競爭爭取利益,或是,放下驕傲四處“化緣”,越過山丘,推動FAST項目逐漸走實向好。

2020年,天眼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開放運行,主要幫助人類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索未知。從2020年到現在,天眼已經運行和正在運行的項目超過400個,來自30多個國家,已經成爲一個開放的全球共享的設備。

在科研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李菂始終認爲自己是幸運的,他認爲FAST項目團隊是偉大進程的參與者、受益者,也很榮幸作爲建設者。“我們這一代人和上一代人,應該做的和能做的都已經做了,剩下的只是進一步的追求。”

一直好奇,快樂探索

宇宙天空的豐富多彩,吸引着李菂打開天文學的大門,矢志求索,仰望星空。

他在讀研究生時,有一次去夏威夷觀測,當時的地點海拔超過了4000米,在他開車向上走的過程中,從雲層穿過,看到廣闊天空的那一刻,他深感震撼,而這一刻,也真正成爲他在天文學領域的起點。

2018年天眼項目的架構基本形成後,李菂從工程師,轉回了科學家的老本行,繼續潛心在天文學領域研究,不斷向宇宙、星空叩問。

於李菂而言,在天文領域深耕是有基本榮譽感、責任感和競爭心的,在研究領域取得的成就具有社會價值。“我們確實有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我們滿足全人類的好奇心”。

天文學研究或許不會馬上產生使用的價值,但涉及到的設備和產生的知識,都對人類發展有意義價值。族羣發展需要不斷探索前沿,對未知的追求反映了良好的奮進和充滿希望的狀態。

李菂始終對未知充滿着期待,“好奇心是個很本質的需求”,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事情自然而然具有了意義。未來,他仍會保持好奇心,同宇宙星空對話,一直好奇,快樂探索。

好奇心是人類重要的品質之一,因爲好奇,我們不斷向前探索,解鎖未知,看到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

小時候,我們總是有旺盛的好奇心,心中永遠藏着“十萬個爲什麼”。隨着經驗的發展和認知的深化,我們向外發問探索的動力反而減弱。

但實際上,生活是充滿可能性的,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新知、新事、新體驗。

保持好奇,去享受探索的過程。我們可以觀察到事物當下最鮮活的狀態,發現生活的趣味和美好,理解世界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好奇心也滋養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讓我們面對未知,堅韌不拔,有足夠的勇氣去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戰。

正如李菂一樣,越過山丘後,仍保持“一直好奇,快樂探索”的人生態度,願我們也能保持好奇天真,去體驗,去探索,背上行囊,勇敢地去奔赴自己的詩和遠方。

敬請關注由鳳凰網、捨得酒業、東方衛視聯合制作的《捨得智慧人物》。捨得酒業始終選擇以用時光沉澱老酒品質,邀您一起品老酒,學智慧,以捨得爲尺,爲時代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