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基本盤 邱太三挑戰紅線

(本報系資料照片)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23日在立法院詢答時,對兩岸協商釋出訊號,表示如果「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不算臺獨的話,是跟中國大陸談判時一個比較好的基本條件。此言一出,引發政壇一陣騷動,也引起大陸方面的反彈,認爲是「謀獨」的表態。

邱太三並於24日進一步說明,他的主張與過去藍營的說法不太一樣,因爲他認爲「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已不足以因應兩岸的現實現狀,所以主張兩岸應該要「互相承認主權」,如此無異於脫離了「一中框架」、公然主張「法理臺獨」之舉,挑戰中國大陸對於「一中」以及「臺獨」的底線與紅線。

在兩岸關係定位的層次上涉及到4個議題,包含有自我定位、相互定位、國際定位、未來定位,其中在自我定位的問題上有兩種面向,一爲「國家定位」,另一則是「名稱定位」。

「國家定位」的問題,主要是在於目前的情況下,臺灣是否是一個國家、假如是一個國家,那國家的主權和領土範圍爲何?至於「名稱定位」的問題是在「國家定位」確認之後,正確的國名爲何?在上述基本問題解決之後,立刻要處理的就是把自我定位放置到兩岸之間如何來相互定位的問題了。

同時,無論臺灣內部要如何爲兩岸關係定位,都無法忽視國際社會與中國大陸方面的反應,所以在兩岸相互定位的問題上還涉及了另一個面向,那就是臺灣的對外關係面向。畢竟,上述的國家和名稱定位的問題,最後都必須在國際社會間獲得普遍認同纔算是真正解決了定位問題。

最後,在兩岸關係定位的層次還涉及到了對於未來兩岸走向的規畫。因此,主張兩岸「互相承認主權」的兩岸定位,已經從「一個國家、兩個政治實體」及「主權與治權分開、治權分別擁有」的平等關係,轉換到了「分裂分治」、「各自擁有主權」的「兩個國家」認知,從根本上反對兩岸是「一個國家」。

在此定位下,「臺海兩岸,一邊一國」是此一觀念的清楚寫照,所有論及兩岸是「一個國家」的制度設計、定位和名稱,都在反對之列,不論現在或將來,不論一國兩制制度設計是否寬大,都沒有任何談判的空間。

雖然《臺獨黨綱》中並無明確指出兩岸的相互定位爲何,但《臺獨黨綱》清楚的自我定位,卻也間接描繪出了民進黨眼中的兩岸關係。可以發現,有一個國家名稱同時出現在「兩岸分屬兩國」與「兩岸同屬一國」的主張中,那就是「中華民國」。這樣的歧異性與包容性,使得「中華民國」此一符碼成爲一個「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彼此對抗、交融的領域,也讓兩個不同的民族認同對於兩岸關係的定位更加複雜化。

民進黨爲了能夠對主張「臺灣認同」的國族主義支持者們可以有所交代,在鞏固既有本土基本盤的同時並擴展、籠絡廣大中間選民們的支持,蔡英文口中的「中華民國臺灣」這個「四不像」特殊稱法便油然而生,因此,從「中華民國(臺灣)」到「中華民國臺灣」的演變,可以說是明目張膽的在落實「法理臺獨」了。(作者爲國立聯合大學助理教授,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