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不想上班!4原因「爽當薪水小偷」 心理師:小偷懶有助紓壓

▲過年倒數,今天的你完全提不起勁上班嗎?(示意圖/免費圖庫pakutaso)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準備迎接9天年假!最後一天上班日雖然人還在工作崗位上,卻像進入一種「假性放假」的狀態?諮商心理師樸世光說明,自主當起「薪水小偷」的狀態其實很常見,心理學分析4大原因,包括即時滿足偏好、心理預支效應、決策疲勞及獎勵延遲效應。她表示,放假前摸魚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人性使然,適度小偷懶反而有助於釋放壓力。

心理師樸世光在粉專指出,明明手邊的工作只差臨門一腳,卻覺得動不了,甚至開始摸魚滑手機,這種自主當起薪水小偷的狀態其實很常見,可從心理學4原因說明:

1.即時滿足偏好:短期快樂比長期目標更誘人

大腦天生就偏好短期內能獲得的快樂。滑手機、刷短影片能立刻滿足人們的快感需求,而工作的成就感來得太慢,於是假期前的大腦就更傾向偷懶模式。

2.心理預支效應:期待假期讓大腦提前放鬆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在即將迎來一件好事時,大腦會自動釋放更多的「快樂荷爾蒙」,讓人提前感受到放鬆的愉悅感。假期的期待感太強烈,工作自然難以集中。

3.決策疲勞:年底的疲憊讓專注力大打折扣

經歷了一整年的高壓工作,到年底時大腦已經有些「超載」。研究顯示,過度的決策和壓力會讓人變得更容易分心,無心於最後的衝刺。

4.獎勵延遲效應:不如現在摸魚,放假後再補償

人們內心常有一種小聲音:「反正放假前這X天,效率也提不高,不如摸魚一下,等假期後再努力!」這種心理其實也是對長時間壓力的一種自我調節。

「當薪水小偷,也許可以被原諒!」樸世光說,放假前的摸魚狀態,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人性使然,「適度的小偷懶,反而能幫助你釋放壓力,更有活力地迎接新的一年。」但她也提醒,該收尾的工作還是得做,別讓年假後的自己忙到抓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