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不健康…身體和大腦就跟著慘了? 掉一顆牙會一顆接著一顆掉!

牙齒示意圖/Ingimage。

牙齒越來越少,越需要好好照顧

我在診所裡常常問病人這個問題。

大家答得出來嗎?

我會提出這個問題,是希望鼓勵大家更注意自己的牙齒,卻發現很少有人能馬上答出來。

大家都會特別注意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生活習慣病」,卻沒有什麼人會每天仔細照顧牙齒。

除非出現牙痛、牙齦腫脹等特別狀況,否則大家不太會關心牙齒有什麼問題。身爲一名牙醫,這種情況實在讓我非常沮喪。

牙齒的數量,其實與身體的健康密切相關。

各種研究都顯示:牙齒越少,不僅越容易骨折,也會增加死亡的風險。而且不僅是對身體不好,對大腦也有負面影響。後面將會提到,牙周病除了是掉牙的主要原因,罹患失智症的機率也會增加。

「失智症是腦部疾病,牙周病則是牙齒疾病。這兩者沒有關係吧?」

可能有些人會這樣覺得。

因此,本書的第一章將要告訴大家:其實牙齒與身體之間、牙齒與大腦之間,都有着不爲人知的重大關係。

八十歲的人,每五人就有一人沒牙齒

年輕時會覺得有牙齒是理所當然的一件事。可能很少人會想像,自己的牙齒在不久的未來會全部掉光光。

出色文化《牙齒顧好,大腦不老:6步驟+45張圖,掌握牙周病與失智症的關鍵》,作者:福田真一

但現實情況是,隨着年齡增長,我們的牙齒數量會慢慢減少。

請看下頁圖1-1。三、四十歲的人,牙齒數量的中位數在二十八顆。

中位數就是調查資料的中間數值。就這次調查而言,就是所有調查對象的牙齒數量中間值是二十八顆。

類似的數值還有平均值,但是如果資料中混雜了極端數值,平均值就無法顯示出實際的狀況。譬如調查對象中有人一顆牙齒都沒有(數值○),平均值就會被拉低。因此,中位數可以算是更符合實際狀況的數字。

話說回來。

五十多歲族羣的中位數,略低於三十和四十多歲的族羣。這是因爲與三十或四十多歲時相比,更多人到了五十多歲時牙齒數量都減少了。

隨着年齡增長,六十和七十多歲的中位數會再下降。直到八十歲,中位數則下降到十四顆左右。

從圖1-1可以發現,與其他世代相比,八十歲以上的族羣中,全口缺牙的人數比例是最高的。

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完全沒牙齒(無齒齶)。

我自己在診所替病人看病時,八十多歲的病人中,只有不到六成的人還剩下十顆牙齒(或更多)。

掉了一顆牙,就會一顆接着一顆掉

全部牙齒都長出來的時候,口腔內一般會有二十八顆牙齒。

有些人會在臼齒後面再長出「智齒」,但現代人齶骨較小,多半都會拔掉智齒。因此多數人都有二十八顆牙齒。

如果上下排的牙齒都長齊二十八顆,可能會覺得掉了一顆牙齒也沒關係。

這樣想可就大錯特錯了!

因爲要維持口腔的整體結構,需要每顆牙齒互相支撐。

想像一下運動會上的疊羅漢。如果你和旁邊的人手牽手,大家一起形成漂亮的扇形,但其中有個人突然放手走掉,這時候會發生什麼事?結果就是其他成員會失去支撐,大家倒成一地。

牙齒也是如此。即使只掉了一顆牙齒,一旁的牙齒就會往空下來的地方傾斜。當相鄰的牙齒歪斜,一旁的牙齒、更旁邊的牙齒也會慢慢傾斜。結果,所有牙齒就無法保持原本的形狀了(見圖1-2)。

一旦牙齒不整齊,牙縫就會變大,也會更容易卡住食物殘渣。上下排牙齒無法完整咬合,口腔的環境與結構也會隨之惡化。結果,反而形成一個容易掉牙的口腔環境。

我們每天都會使用到牙齒,不應該將牙齒的存在視爲理所當然。

如果不好好照顧,牙齒的數量就有可能越來越少。

一旦牙齒數量減少,就會對身體和大腦產生負面影響。

(本文摘自出色文化《牙齒顧好,大腦不老:6步驟+45張圖,掌握牙周病與失智症的關鍵》,作者:福田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