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擬投資百億 助大力士升級

C-130運輸機。(陳怡誠攝)

研發與生產C-130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官網上直白寫道「可以毫不誇張地說,C-130大力士(Hercules),是航空史上最重要的飛機之一」,這當然是爲自家產品的宣傳詞,但它已飛行了70年,並且持續有新用戶,這已證明了一切。我國所擁有的C-130服役已逾卅年,機體與航電已經老舊,空軍計劃投資上百億升級,讓這批大力士繼續效力沙場。

1950年6月韓戰爆發,這場戰爭來得相當促不及防,讓美軍意識到戰時空運的重要,而此時美軍手頭上的C-47空中列車、C-46突擊隊都是二戰時期留下的老飛機,新加入的費爾查C-119飛行車廂,它的運量也不夠多,美國空軍意識到,需要一種中距離空運、適應簡陋機場的中型戰術運輸機。經過幾經挑選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提出的YC-130贏得競爭,並於1951年7月2日簽訂生產兩架YC-130原型機的合約,之後正式服役,定名C-130A。

C-130採用當年尚屬新技術的「渦槳引擎」,取代傳統的活塞往復式引擎,渦槳引擎有着推力更大、機械結構更簡單,振動情況小的多項優點,只有耗油量略增,但這種小缺點足以忽略不計。C-130採用的是艾利森(Allison)T56渦槳引擎,每臺發動機可輸出3750馬力,使整架飛機具有巨大的推升能力,也滿足了800公尺即可起飛的短滑跑距離。事實證明,該飛機的機動性遠超預期,同時滿足或超越了美國空軍的所有其他性能要求。

C-130在設計初期,特別在機身兩側安排外突的機輪艙,使得貨艙內部空間不會受到影響,同時起降穩定度更高,適應跑道的能力更強。另外,有別於C-119的雙開式「蚌殼門」設計,C-130採用的上下開闔的「海狸尾」裝卸門,地面與機艙的高度差不足1公尺,下艙門直接擔任滾裝坡道,方便物資裝卸,甚至車輛可以直接駛入,是一款真正的戰術運輸機。

C-130的大運量、短滑跑距離也得到美國海軍的興趣,因爲航空母艦也需要合適的運輸機。1963年11月,一架C-130運輸機從美國麻州飛到900公里外的佛瑞斯特號(CV-59)航空母艦,在不足300公尺的跑道上完成降落。隨後又從航空母艦上起飛,足足進行了21次全停着陸和起飛,成爲航空母艦上起降最重飛機記錄。這場測試非常成功,海軍得出的結論是,C-130可運輸1.1噸的貨物,飛行4000公里並安全降落在航空母艦上。然而,C-130實在太龐大,無法安裝在航空母艦的升降機,更別說進入機庫,所以C-130終究沒有進入航空母艦。但是這場實驗也促使C-2「灰狗」運輸機得以開發,第一架C-2於1965年投入使用,可以視爲C-130的經驗成果。

C-130成熟可靠,從C-130A開始,外型就大致已經確定,之後的B、D、E型只是螺旋槳、引擎、增加外部油箱的略爲修正。1974年6月推出了C-130H,是最後一種「傳統型C-130」,它生產了1202架,是最多的一種,也是中華民國空軍使用的型號。

但是C-130並非止步於此,1990年洛克希德公司認爲C-130仍有擴充的潛力,提出了「加長型C-130J」,機身加長4.5公尺,運量提升20%,之後定名爲C-130J-30,外號「超級大力士」(Super Hercules),於1999年進入量產,至2022年全球總產量超過500架。

不過,包括中華民國在內,全球各國仍有大量舊式C-130H在服役,多數已超過40年機齡,雖然在機械結構方面,這些C-130H仍屬硬朗,但是傳統的飛控與航電設備就明顯跟不上時代。所幸,去年已傳出美國空軍將要升級這些老運輸機的座艙駕駛系統,將傳統的指針儀表,改進成高度自動化的數位顯示器,飛行將更爲輕鬆,出錯的機率也大幅下降。

這項升級計劃稱爲「航空電子現代化計劃增倍2(Avionics Modernization Program Increment 2),將以6個多功能大型數位顯示器,取代老舊繁複的類比儀表,可以說一下子從60年前的古舊化石,升級到未來世界。

美國空軍內部評估過,在國民警衛隊和預備役機隊有77架的C-130H,駕駛艙將在未來5年內升級,每次改裝耗資約700萬美元。目前測試工作已在進行,將持續到12月。美國空軍表示,升級之後的駕駛艙,就具備新的飛行管理系統、自動駕駛儀、全球定位系統、數位引擎儀表以及地形和警報系統,這使飛行員的操作更爲簡便,以後他們上飛機前,也就不需要自己攜帶額外的電子設備。

多年以來,C-130H的飛行員要自己攜帶平板電腦或筆記本電腦進入駕駛艙,在電腦上輸入自己的位置,與目的地位置,這是一種極其繁瑣的導航流程。「未來飛機裡就有最新的GPS導航,具有名稱搜尋功能,還有自動駕駛儀,全部內建在飛機中。」更安全的是,未來還會有綜合地形感知和預警系統,一旦飛機離地面或障礙物太接近,會立即發出警告,甚至自動接管飛機拉高,以挽救飛行員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