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伉儷逐夢北疆
10月23日,當記者來到內蒙古科技大學逸夫樓的實驗室時,賽華徵正和愛人付蕊探討着正在進行的研究實驗項目。前不久,他的一項關於稀土的科研學術論文登上了材料類的頂級期刊AFM,引起學術界同行的廣泛關注,讓這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有了更多的科研動力與熱情。
6年前,28歲的賽華徵清華大學博士後出站,同年,愛人付蕊在中國科學院獲得博士學位,雙雙面臨擇業。憑藉豐富的科研工作經歷,導師和同學都建議他們留在北京,或者去一些高校相對集中、待遇更加優越的城市。然而,夫妻二人很快作出了一個共同的決定,離開人潮熙攘的北京,回到妻子付蕊的家鄉,來到內蒙古,到祖國發展最需要科研人才的西部去,爲建設祖國北疆奉獻青春力量。
夫妻倆回憶,當時恰逢內蒙古人才招引工作走進清華大學,他倆一起投遞了簡歷,內蒙古科技大學也是他們接到的第一個面試邀請。“我們上午提供完簡歷,下午就給我們反饋,非常熱情,讓人很暖心。”談及回來的初衷,付蕊說:“我是土生土長的內蒙古人,他成長於中原,‘藍天白雲’這種自由的環境更吸引我們。讀博期間,從個人的發展空間、科研方向把控這一塊綜合考慮,我們還是覺得回家鄉工作更理想。”
與內蒙古科技大學達成意向之後,賽華徵和付蕊便把他們的科研計劃帶到了校園。儘管學院對這對年輕的科研工作者非常重視,很快爲他們安排了實驗室,但設備配置還需要時間,爲了保證科研工作能順利推進,賽華徵想到求助自己清華大學的導師幫忙。“科學研究不能等,我就從清華大學拉了一車瓶瓶罐罐回來,這些器材也是母校對西部高校的大力支持。”賽華徵說,選擇包頭、留在包頭,就要因地制宜,努力讓自己的科研成果接地氣,爲這座城市的發展做貢獻。白雲鄂博有着豐富的礦藏資源,但是長久以來,對於尾礦的利用效率卻相對較低,特別是其中硅及鋁的利用,充分了解這一點後,他們研究起了煤矸石。經過刻苦研究,終於和團隊一起共同研發出《白雲鄂博富鉀板岩廢棄礦綠色高值化綜合利用創新技術》,讓尾礦變廢爲寶。
幾年來,爲了科研工作,夫妻倆爭分奪秒、兢兢業業,在科研項目中創造着一個個“未來可期”:在他們的科研技術中,廢棄堆放的尾礦煤矸石可以點石成“金”,有着神奇元素配置的稀土,更是可以創造無限可能。他們相信,化工科研可以在更多產業發揮綠色力量,真正爲工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與此同時,在高校教學工作中這對年輕教師夫婦也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將分組式教學、實驗室教學更多地滲透到本科教育階段,讓科研教學更深刻地融入研究生培養。短短几年間,他們已收穫桃李芬芳,帶出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一些碩士生先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北京理工、東華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讀博士。
如今,包頭市已成爲他們夫妻倆的安居樂業之地,他們也充分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對於年輕科研工作者的熱情和期望。“回來這些年,我們的成長速度也是很快的,從包頭市到自治區,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扶持,讓我們很安心地在這裡做科研。”付蕊說。
賽華徵也表示,“現在看來,我們當時來到內蒙古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我倆都特別喜歡這句話:把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我們希望自己能成爲這樣的科研工作者。”(記者 蔡冬梅 通訊員 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