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人/光學顯微新里程碑!突破奈米 MINFLUX測量精度達埃(Å)級

坐在MINFLUX旁的史特芬·薩爾(左)與史蒂芬·赫爾(右)。圖/ © Irene Böttcher-Gajewski /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螢光顯微鏡是現今探索活體細胞內部世界的必備工具,但要透過光學方式測量單一蛋白質內部的分子結構,一直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最近由馬克斯普朗克多學科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物理學家史特芬·薩爾(Steffen Sahl)與史蒂芬·赫爾(Stefan Hell)領導的團隊,運用一項名爲MINFLUX的超高解析顯微技術,成功以埃(Å,10-10 m)級精度測量生物分子內的距離,再次推進了光學顯微技術的極限。

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科學》(Science)期刊。

光學顯微的新里程碑:MINFLUX

MINFLUX是一種創新型的超解析度顯微技術,這項技術結合了兩種超解析度的優勢:使用類似點定位顯微鏡(如PALM和STORM)的隨機定位技術,並融入像STED顯微鏡那樣精確鎖定單一分子的能力。核心原理是用極低強度的「甜甜圈」光束掃描發光分子,最大限度地減少所需光子數,同時提升測量精度。

傳統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技術雖可估算奈米距離,但測量結果可能受到染料分子方向及能量傳遞的影響。MINFLUX不僅解決了這些問題,還能測量到分子間的直接接觸距離。研究團隊使用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開發的特殊螢光分子,這些分子能逐一被激發,不會互相干擾,從而確保測量的準確性。

這次突破不僅限於觀察細胞內部,而是成功測量了巨分子內部的三維距離。研究團隊運用MINFLUX技術,測量附着在巨分子特定位置的兩個螢光標記間的距離,且測量精度可達到1奈米甚至1埃。

用「分子尺」驗證測量精度

爲了展示MINFLUX的精準度,研究團隊特地找來1960年代的經典分子工具——聚脯氨酸(polyproline)分子「尺」,這些尺具有固定的平均長度。這種分子最早由盧伯特·史崔爾(Lubert Stryer)和理查·霍格蘭(Richard Haugland)用於驗證狄奧多·福斯特(Theodor Förster)的距離依賴性理論。

不同長度的聚脯氨酸(polyprolines),是一種相對較硬的多肽,可充當「分子尺」,以展示在螢光共振能量轉移(FRET)距離範圍內的最高 MINFLUX 解析度。圖/© Steffen J. Sahl /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在與史特凡·雅各布斯(Stefan Jakobs)團隊的合作中,他們利用 MINFLUX 方法,分別成像了人類細胞中帶有螢光標記的 Lamin 蛋白。這些 Lamin 蛋白在細胞核膜周圍形成約 3 奈米厚的細絲。此外,科學家們透過其他小型蛋白(稱爲奈米抗體,nanobodies)及其寡聚體的實驗,展示了 MINFLUX 的潛力。

團隊還嘗試測量了細菌檸檬酸受器內兩個次單元的相對位置,MINFLUX清楚展示了次單元的兩種結構排列,解析度達到了 1 Å 範圍的精度。

細菌檸檬酸受器的兩個相同次單元呈現反向平行(上)和正向平行(下)排列。透過 MINFLUX 進行的光學 3D 位置測量,能夠精確地檢測由這些次單元所形成的二聚物的兩種狀態。圖/© Steffen J. Sahl /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再創光學顯微技術的新高度

史蒂芬·赫爾曾在2014年因超解析度顯微技術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他表示:「自從我們2016年提出MINFLUX技術概念後,它已經不斷突破光學顯微的極限。現在我們能解析巨分子內部,這在當年是難以想像的。」

資料來源:

1. Intra-molecular distances in biomolecules measured optically with Ångström precision

2. Steffen J. Sahl et al, Direct optical measurement of intramolecular distances with angstrom precision, Science (2024). DOI: 10.1126/science.adj7368

3. MINFLUX enhances super-resolution microscopy

延伸閱讀

(本文出自2024.10.15《科學人》網站,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