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男眼睛突發黑險中風 醫揭「1項治療」恐傷血管

科技業男眼睛突發黑險中風,醫揭「1項治療」恐傷血管。(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45歲曾姓男子爲科技業從業人員,平時注重健康飲食並規律運動,且無慢性病史,但在18歲時曾確診鼻咽癌,接受完整的放射線治療後恢復健康,並持續追蹤,無復發跡象。近期卻出現2次右眼短暫黑朦的情況。眼科檢查未發現異常後,患者被轉診至神經內科進一步檢查,最終確診爲嚴重頸動脈狹窄,需立即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手術。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癌症中心強調,頸動脈狹窄的進展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定期檢查至關重要。(圖/桃醫)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宏基表示,經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發現,曾男的右側頸動脈狹窄程度已達70%,而在1年前,狹窄程度尚不足50%,顯示病變進展迅速。進一步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確認狹窄的嚴重程度、範圍及位置後,醫療團隊立即安排頸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成功恢復血流,術後曾男的黑朦症狀未再發生。

江宏基指出,頸動脈狹窄會導致腦部供血不足,常見症狀包括短暫性單側眼睛黑朦、對側肢體無力、短暫性語言障礙,甚至可能引發腦中風。高風險族羣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年長者以及曾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人。頸動脈超音波是一種非侵入性、快速且方便的檢查方法,可有效監測血管狹窄的進展,若狹窄程度超過50%且伴隨症狀,建議進行CTA或磁振血管攝影檢查,以評估是否需要介入性治療。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鄭爵儀補充,頭頸癌治療除了手術外,患者通常需接受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雖然放射線治療能提高存活率,但長期來看可能對血管造成影響。研究顯示,放療後2年內,約有12%的患者會出現50%以上的頸動脈狹窄,且某些患者的病變可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惡化。

江宏基提醒,放射線治療引起的頸動脈狹窄範圍通常較長,病變可能分佈於較高或較低的頸動脈區域,使得傳統的頸動脈內膜切除術較難執行。隨着醫療技術的進步,頸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已成爲一種安全且有效的治療選擇,特別適用於放射線治療後的患者。

爲了提升癌友的長期健康照護,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癌症中心護理長郭昭岑表示,對於接受放射線治療已超過18個月的病友,醫療團隊會主動協助安排至神經內科,定期進行頸動脈超音波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病變並進行適當治療。她提醒,曾接受放射線治療的病友若出現短暫性視力模糊、單側肢體無力、短暫性語言障礙、暈眩或短暫性昏厥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降低腦中風風險。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癌症中心強調,頸動脈狹窄的進展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因此定期檢查至關重要。透過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腦血管事件的風險,確保病友的健康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