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之三:成大吳敏求 邏輯是最好的武器 培養解決問題的個性

(天下文化)

或許命中註定他要走上半導體這條路,大學聯考時,數學的測驗時間是一百二十分鐘,最快六十分鐘後纔可以交卷,他三十分鐘就寫完數學,寫完後沒事做,又不能交卷,只好再把題目從頭到尾檢查一遍,結果有一題二十五分的計算題,他看了看自己的答案,想到上一屆考題,有一題答案是無解,於是他就把原先答對的答案改成無解。結果,他的大學聯考數學成績本來可以拿滿分,因此少了二十五分。

巧合的是,當時他一心想念數學系,所以選填大學科系時,只填了十九個志願,第一志願是臺大數學系,第二志願是清華數學系,第六志願則是成大電機系。因爲二十五分之差,他跟清華數學系差了兩分,結果被分發到第六志願的成大電機系。吳敏求笑說:「就這麼糊里糊塗考上了成大電機系。」

如今回想,當年考數學時,他如果寫完就直接趴在桌上休息,不去檢查考卷,就能考上臺大數學系,人生從此也就走上不一樣的道路。後來他進入成大電機系,對半導體的世界產生興趣,慶幸老天安排他走上這條路,因爲後來他發現自己其實不是念數學的料,雖然他高中數學成績優異,但很會算數,不代表數學好。他表示自己缺乏對四維空間的想像,如果唸了數學系,充其量只是好的數學老師而已。

當時他擔任體育幹事,常帶着大家一起練習,爲了提高大家練習的意願,每次練完跑,他就會將繫上提供的雞蛋,發給每人一顆,補充大家的營養,在那個貧窮的年代,雞蛋的吸引力頗大。他尤其喜歡難度高的運動,他說:「我這個人天生喜歡找困難的事做,因爲困難的事情參加的人少,機會比較多。」

大學四年,吳敏求只要求自己在幾個感興趣的科目上拿高分,其他科目,通過就好。

其中大三才開始的半導體課,老師吳添壽不僅教學活潑,對學生也有問必答,他這才領悟到,相較於重視理論的數學系,追求創新的電機系更適合他的個性,於是那時就決定半導體是他未來要走的路。

當時,半導體在臺灣還是很新的概念,就連授課老師也是一面讀,一面教學生,吳敏求說:「臺灣最早開始教半導體就是我們那個時代,我從那時候開始纔對半導體感興趣,這一生選了半導體就沒有改變。」

大學時,運動之外,吳敏求也喜歡動腦的靜態活動,他大三開始學橋牌,一路玩到研究所一年級,研二時,甚至已經成爲橋牌校隊,代表學校打進大專盃,後來還在大專盃橋藝錦標賽六十六個參賽隊伍中,拿到第六名佳績,這個嗜好也成爲他一生的興趣。

赴美唸書後,一直到創業的前十年,因爲課業與工作忙碌,他沒有再打過橋牌。但二○○○年,他擔任臺灣橋藝協會理事長,重拾打橋牌樂趣;二○○四年,還曾帶隊到北京參賽,最後竟然打敗對岸的棋聖聶衛平,拿下冠軍。吳敏求很清楚自己是比賽型的選手,擁有過人的爆發力,挑戰愈大,難度愈高,反而會激起他非贏不可的決心。

吳敏求的大學生活雖然體育活動多采多姿,但他表示,自己不是擅長社交的人,運動通常參加完就離開,很少跟人互動,但也養成他善於觀察人的個性。

他說現在回頭來看大學四年,如果人生可以重來一次,他會選擇念物理系,研究所再念電機。因爲他知道大學其實在學基本原理;基本的原理通了以後,做任何工程都很容易。尤其,對他們這種學工程的人而言,大學若沒接受基本物理的訓練,對很多事情只知計算,就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問題就產生了。

當時臺灣理工科系的學生着重在基礎工程的學習,人文課程少有涉獵,大家也不認爲重要。吳敏求後回成大演講時,往往十分鼓勵學弟妹多選修人文相關課程,他總以自己爲例,正因爲大學過度投入理工,進入社會工作後,在人文知識上摸索得比較辛苦,像心理學、理則學都是他覺得工作上也會應用到的知識。

除此之外,當時大學所修習的科目,除了專業之外,對他後來的創業幫助都不大,所以他鼓勵有創業念頭的學生,應該要多去修習財務相關課程,將來才能讀懂財報。他也建議研習法學相關課程,因爲創業必須懂基本的法律常識。理則學學的是邏輯與推理,也很重要,因爲當你邏輯不通時,做事就會做不好。而很多研發工作,在他看來,基本上就是數理運算,邏輯想通了,就解得快;如果想不通,反而愈做愈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