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掘取得多項重要成果!圓明園文源閣遺址有望對外開放——

在圓明園深處,有一處以皇家藏書樓爲主體的園林景觀——文源閣,《四庫全書》就收藏在這裡。近日,文源閣遺址考古發掘取得多項重要成果,該遺址按程序完成進一步整治後,將對遊客開放。

歷史遺蹟重見天日

文源閣遺址位於圓明園東北部,雍正時爲四達亭,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建成文源閣。“文源”意爲禮樂文明之源。

今年8月以來,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組織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圓明園管理處對圓明園文源閣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出宮門、碑亭、月臺、趣亭、北院門等建築基址以及四周圍牆、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玲峰”基礎等附屬遺存。同時,還出土了銅、鐵、瓷、陶、琉璃等質地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質建築構件、琉璃質建築構件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土了大量黑釉琉璃瓦,以及一些綠色琉璃瓦。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文源閣藏書樓是黑色琉璃瓦覆頂、綠色剪邊。這些琉璃瓦的出土,印證了這一歷史記載的真實性。

文源閣遺址佈局清晰呈現

“本次考古發掘,明確了文源閣宮門、藏書閣、碑亭、月臺、趣亭、圍牆等建築的具體位置,整個院落構造清晰呈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表示,文源閣遺址保存相對較好,整體佈局與乾隆四十四年、光緒二十四年樣式雷圖基本相符,說明其自建成後,格局未經改變。

發掘結果顯示,文源閣遺址是一處獨立院落,四周虎皮石砌築的圍牆,把它與外圍環境隔開,使其自成一體。院外河道環繞,一派江南水鄉景象。院內規劃井然,景觀錯落有致。

“文源閣坐北朝南,南牆正中有一個宮門,也是整個院落的大門。進入大門後,迎面是一座假山。山頂處東爲月臺,西爲趣亭,東西相望。假山後是一個巨大的水池,水池後面就是文源閣大殿。大殿是一座兩層建築,面闊六間,氣勢恢宏。”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利芳介紹。

院內原始地面上的道路,通過考古發掘也全部重現。石板路、上下山蹬道、御路、踏跺(臺階)組成完備的道路系統,既有機串聯起院內各處點位,又將整個文源閣環繞其中。研究人員發現,這裡曾設置了多處“人”字形岔路,方便不同方向通行,這樣的結構在以往的圖示材料中未曾出現。

首次發現完備的防水防火系統

“文源閣作爲當時重要的藏書樓,防火、滅火的設施也十分重要。我們在院內挖出一大一小兩處水池,一方面可供觀賞,另一方面便於取水。”張中華介紹道,“以往,研究人員雖然初步判斷這裡的水是活水,但並未發現明確佐證。本次發掘,首次發現了完備的供排水設施。”

文源閣是木建築

大量書籍的堆放容易產生火情

因此設計和建造了

完備的防火防洪設施

但如何確保水池中的水始終是活水呢?

對此,考古人員給出答案:“除供水系統外,在東牆和南牆內外,我們各發現了一條和三條排水涵洞。同時通過發掘發現,整個遺址地勢院內高、院外低,南牆下設置有溝門,院內地表水可順勢排入宮門前河道。這些設施既能儲水用於滅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時候順利排水。”

初步解開地基謎題

在文源閣藏書樓東側

“文源閣記”碑亭基址處

考古人員打開了一處剖面

解開了這些建築是如何建造起來的謎題

“首先要挖一個大的基槽,在基槽底部打上地釘(柏木樁子),防止建築下沉和移位。然後在地釘上平砌石板,石板上再壘砌臺基,臺基內全部夯打灰土。這是目前圓明園考古所見對建築基礎處理最嚴格的一處。”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中華表示。

宮門、趣亭和碑亭等地上建築已不復存在,牢固的地基靜默無言,卻訴說着千年前的故事。站在這令人震撼的歷史遺蹟前,一位位精益求精的建築工匠勞作的畫面彷彿就在眼前。

“文源閣遺址的考古發現,充分彰顯了古代人們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代表了中國古代園林建造的最高水平,還體現了我國自古以來對文教傳承的重視。”張中華表示。

記者:李平

攝影:修雨辰

編輯:關鎵萍

推薦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