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爲節約開支午餐只吃窩頭,7天后看到內務府賬單,康熙沉默了

我國古代就提倡統治者應該節儉節約,這樣才能順民心,得民意。不過卻很少有君主真的這樣幹。

大多都是臣子這樣做來代表統治階級安撫民心的。畢竟如若當皇帝,誰不想每天生活在最高級的享受中?

況且若是皇帝想要體現自己的好名聲也很容易,他只要讓人傳出他平時的生活在節約開支的消息就可以,至於做沒做到,皇宮之外的人也沒有機會知道。

雖然古代真正以身作則,將勤儉節約貫徹落實的皇帝並不多,但還是有皇帝真正的嘗試過節儉的。這些皇帝大多治理國家有方,是民心所向,就比如說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他曾體驗過吃七天的窩窩頭。

瞭解民生

前段時間筆者無意間看了一篇文章:《真正的好領導:要經常請下屬吃飯》,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暫且不論,但看文章的標題,我們不難理解,領導請下屬吃飯,很正常,而且這也是領導和下屬有效進行溝通和交流的一個很好的渠道。

當然,請下屬吃飯不僅僅在現代社會產生,它在古代也有。其中較爲有名的如康熙皇帝。

一次,康熙皇帝做東,請大臣們吃飯。

“飯局”上,康熙作爲皇帝,是當時餐桌上地位最高的人。於是他就承擔起了開啓話頭的任務。

在餐桌上,說的最多的無外乎就是關於飯菜的問題。問菜是否合口?這似乎不太正經,康熙思來想去,問關於百姓的問題最好,如此既能開啓話頭,順便也能關注民生。

康熙看着這些大臣們,指着桌子上的菜說道“我平時就吃這些,你們是知道的。但我也想知道你們在家一般吃些什麼,百姓們吃些什麼?花費多少?”

當大臣們聽到康熙的問題後,幾乎都驚慌起來。因爲這是一個回答不好就要被處罰的“送命題”。

按理說,身爲百姓的“父母官”,他們應當和平民吃一樣的東西。可是自古以來就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道理。在座的這些官員既然都能和皇帝商討大事,自然官位就不低,而權力和財富一直都是緊密連在一起的。

所以他們不差錢?吃的說不定都不比皇帝差。但是走上高位的人哪個不是人精,這些大臣腦筋一轉,很快便回答道:“皇上,我們和您吃的不太一樣。我們一般只吃窩窩頭,最多再配上一些自己家中醃製的鹹菜,這便算得上是一頓飯菜了。總共一兩個銅板就足夠了。”

康熙聽到這些話,看向桌上的飯菜,全都用料昂貴,製作精美優良。又想起來自己平日的吃食賬單,肉和菜各幾百斤,做菜的廚師、端菜的宮女、試毒的太監更是不計其數。做法也是竭盡奢靡,許多菜都得浪費掉大量的食材才能取一點點精華。

想到這康熙心中不免浮出了幾分愧疚的情感。

喜愛節儉之風的皇帝

其實在康熙早期的時候,國庫中可謂是空空如也。順治皇帝英年去世後,把年幼的康熙交給信任的大臣撫養,但這也使這幾位大臣權力越來越大,想要越過這位小皇帝去治理國家。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鰲拜,他和康熙在治理三藩的想法上有很大的不同。康熙首先就要解決鰲拜這個問題,但是在他治理好鰲拜之後卻發現三藩的問題已經非常嚴重。於是他立馬閉關鎖國,帶兵攻打三藩。

首先閉關鎖國就讓百姓們失去了海外貿易這一渠道,其次帶兵自然需要許多錢財。國庫在此時尤其的空虛,康熙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常常會帶頭體驗節儉的生活,在百姓和官員中帶起“節儉之風”

吃窩窩頭超支

因此,康熙在此次“聚餐”之後,爲了體恤百姓,他對御膳房下旨,把自己接下來的午餐都換成窩窩頭配鹹菜。

在康熙吃了七天窩窩頭之後,便覺得自己已經省了很多錢了。

於是他便想驗收一下自己的成果,看看究竟能爲國庫省下多少錢。說不定還能大肆宣傳,弘揚一下自己的明君形象。

然而當看到內務府交上來的賬單的時候,康熙沉默了。因爲自己的吃食用度居然不僅一點都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多了。

可是自己確實是連續吃了七天的窩窩頭,怎麼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和自己想要的不一樣呢?

想到這,康熙頗爲生氣,準備把內務府總管喊來問罪。誰曾想,這位總管面對康熙的問罪時,也很委屈。

他和康熙說道:“皇上,雖然您吃的是窩窩頭,但不是和老百姓一樣的窩窩頭。和麪的水是御膳房裡面的廚子每天取葉子上的露水,麪粉是由最飽滿熟透的玉米磨粉,磨成精面之後再細細篩出最順滑的麪粉。

醃鹹菜的香料都是用的西域進貢的。窩窩頭做好之後還沒完,還得從那上百個窩窩頭中挑出形狀、顏色最爲出衆的才能被端上餐桌。更別提那些伺候你吃飯的宮女和太監了。”

康熙聽完後,覺得對這些愚笨的奴才真是無話可說,於是便下旨道“恢復如初”。

利益被威脅

其實康熙想要體驗百姓的辛苦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這事觸及了內務府那些人的利益,平常在皇帝吃飯這一件事上,他們可以獲得許多好處。若是這事被毀掉,便是相當於砍了他們的左膀右臂。

人的貪婪有時候會驅使他們去做一些冒險的事,就算皇帝權大勢大,他們也會明着暗着使計讓皇上取消這個想法。

皇帝的吃飯不僅關乎於內務府的利益,還有許多地方的人。

如果康熙一直吃窩窩頭,那麼專門伺候他吃飯的宮女太監,以後也只能陪着皇帝吃窩窩頭。不僅如此,之前能做出各式菜餚的廚師也不需要了,甚至只需要一個農婦就夠了。這種情況下,那些廚師只能一個個被辭退,失去這份可以得到榮華富貴的工作。

康熙想要改變吃飯方式,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是很多人的工作和未來安排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他這突如其來的想法,自然也就不會成功了。

總結

康熙雖然這次鬧了一個小“烏龍”,但是總的而言他還是想要爲百姓,爲國家幹事的。正是他的這種想要幹實事的態度以及爲此付諸實踐,才使他的國家蒸蒸日上,後來更是擺脫了國庫空虛的現狀,達到“康乾盛世”。

自古以來心中裝着民衆的事的人才是合格的領導者,若是隻爲了自己的享樂,遲早會遭到報應。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能傳到現在可見它的真理。

聲明:文圖均轉載網絡,內容未覈實,如有侵,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