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央視大型紀錄片《王陽明》,我再也不怨天、怨地、怨人了

不抱怨、常歡喜,

人生終將迎來燦爛的新生。

作者:洞見leyla

餘秋雨在 《鄉關何處》中說:

縱觀王陽明的一生,充滿了曲折與離奇:

他本是曠世神童,卻兩次名落孫山;他本想精忠報國,卻慘遭宦官陷害。

人生的陰暗與殘酷,他都曾多番飽嘗,卻又憑藉卓越的智慧一一化解。

浮沉人世間,起落悲歡處。

我們每個人,也都會遭遇數不清的迷茫與苦楚。

如果你此刻正被生活的重壓所困,不妨靜下心來,觀看這部央視紀錄片《王陽明》。

當你領略了王陽明跌宕起伏的一生,就再也不會怨天、怨地、怨人了。

1

紀錄片第一集講到,王陽明一出生,就是頂級配置。

他的祖父王倫是明朝著名學者,名滿天下,門生非富即貴。

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的狀元,後出任南京吏部尚書,是當時百姓的楷模。

而王陽明更是天縱奇才,從小騎射、兵法、經書、詩詞,無一不精。

按照這樣的人生走向,王陽明的仕途原本應當順風順水。

然而事實上,他的人生之路走得格外艱辛。

1489年秋天,王陽明深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希望能成爲一代聖賢。

在“格物致知”的啓發下,他決心通過研究自家竹子來參悟天地間的道理。

於是他日夜盯着竹子沉思,時間長達整整7天。

但始終未能領悟其中的奧秘,反而因此病重,險些喪生。

遭受失敗的王陽明,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

世間有太多無法成全之事。

正如苦心格竹卻一無所獲,人生中總有些遺憾和挫折,也並非我們能完全掌控。

於是他放棄了心中的執念,不再執着於立刻成爲聖賢,轉而全身心投入科考之中。

就在次年,22歲的王陽明赴京參加會試。

當榜單揭曉的那天,他卻意外名落孫山。

爲了等待下次科考,王陽明選擇離開繁華的京城,前往浙江的深山靜修。

不料,三年之後,落榜的慘訊竟再次傳來。

一時間,身邊嘲諷聲不絕於耳,衆多同僚都在暗地裡看王陽明的笑話。

面對外界的紛擾,王陽明這次卻格外淡然地說:

“世以不得第爲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爲恥。”

是啊,人生漫漫,誰不曾有過幾回跌倒與碰壁?

有時我們滿懷希冀,卻換來現實的一記耳光;有時我們傾盡全力,卻換來竹籃打水的結局。

前行的路上,我們總是竭盡所能,希望能收穫一個圓滿的結果。

可命運就是這樣殘酷,它讓你在一次次磋磨中明白:

沒有順心如意的一生,苦難與遺憾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但正如王陽明所說:人間道場,淤泥生蓮,世間磨難,皆是砥礪切磋我也。

生命中那些苦澀的經歷,最終都是在磨礪你的內心,使之更爲堅韌。

學會以淡定之心應對生活變幻,你才能在歲月的沉澱中愈發成熟。

2

在紀錄片第二集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

王陽明在兩次落榜之後,並未一蹶不振。

相反,他調整心態再次投入科考之中,終於順利高中舉人,由此正式踏上入仕的道路。

可剛剛爲官不久,他就再次迎來了命運的打擊。

當時朝廷宦官爲政,大太監劉瑾肆意彈劾與自己意見不合的官員。

作爲一名朝廷命官,王陽明多次挺身而出,爲他人仗義執言。

然而他的赤誠之心,非但未能獲得皇帝的青睞,反而換來詔獄鐵窗的嚴懲。

刑滿釋放後,王陽明又被貶到荒涼的貴州龍場。

龍場深藏於連綿山脈的懷抱之中,四周毒霧瀰漫,荊棘叢生,人要在此地生存實屬不易。

彼時,和王陽明一同被貶的家僕個個苦不堪言,對着這荒涼之地滿腹怨言。

但王陽明卻說: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世間的兇險,只要不讓其佔據你的心房,那它便如同天際的流雲,輕輕掠過。

在龍場,他們所住的驛站破敗不堪,且無食物供給。

王陽明便着手改造附近一處山洞,將其打造成別緻的居所,並命名爲“陽明小洞天”。

面對缺衣少食的困境,他就親自開墾荒地,種植作物。

沒有醇香的美酒,他就自己煮一鍋清淡的米粥,喝得優哉遊哉。

儘管生活中充滿了重重阻礙,王陽明卻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從容。

他每日讀書、沉思、打坐修煉,將日子過得怡然自得。

有次,一位被貶的小官員,帶着他的兒子和僕人,經過龍場時借宿一晚。

他們在崎嶇的山路里行走了許久,一路吃盡了苦頭。

所以到了晚上,就不停地嘆息自己的命途坎坷。

結果不久,三人均感身體不適,加上情緒低落,最終含恨離開了人世。

王陽明將三人掩埋後,感慨道:“三年矣,歷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嘗一日之慼慼也。”

意思是:自從我來到此地,已經三個年頭,之所以歷盡瘴毒而能保全性命,主要是因爲我沒有一天懷有憂戚的情緒啊。

生命兜兜轉轉,沒有誰的世界能一直晴空朗照。

但正如《荀子》所說:知命者不怨天,自知者不怨人。

如果只會在抱怨裡沉溺,生活只會陷入無邊的黑暗裡。

只要常懷一顆從容心,再艱難的歲月,也能尋得一絲心安與快樂。

在起伏的命途中,不抱怨、常歡喜,人生終將迎來另一重燦爛的新生。

3

公元1510年初,王陽明謫戍期滿,終於離開了龍場。

就在他復官之後,皇帝又派他去江西廬陵管理治安。

王陽明赴任廬陵後,發現當地民風蠻橫,百姓盜竊成性,官府每天都有大量案件積壓。

並且,百姓對於新官上任,有着諸多不滿,總是想方設法刁難。

侍從們眼見此狀,都勸他儘快離開此是非之地。

王陽明卻靜下心來,逐一處理棘手的問題。

經過深入調查,他終於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原來朝廷賦稅沉重不堪,加之瘟疫肆虐,廬陵百姓生計維艱,不得不結夥爲盜,最終造成了官民之間勢如水火的緊張局面。

於是王陽明察民疾苦,立即減免稅負,又連發十六道告示來改善民風。

短短半年,廬陵煥然一新,百姓們安居樂業。

以往對他諸多刁難的當地民衆,此刻也對他充滿了深深的敬仰與愛戴。

王陽明說過:“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只在心。”

內心的平穩,就是指引人生前行方向的定盤針。

倘若遇到困境,便抱怨連天,難免會在浮躁頹廢中沉淪。

穩住心態,暗自改變,一切就會大有不同。

紀錄片中講到,當王陽明平復叛亂,終於被皇帝徵召回京。

可回到朝廷之後,他逐漸對複雜虛僞的官場感到深深的厭倦。

於是他決定離開風譎雲詭的朝堂,專心弘揚自己的“心學”之說。

然而,“心學”初創,就經常被人污衊爲異端邪說。

王陽明的弟子聽到那些不良言論之後,忍不住埋怨說:“他們根本不懂老師的學問,就妄加評論。”

王陽明聽罷,卻道:“是我們宣講得太少了。”

面對事業的險阻,王陽明沒有一味抱怨,而是積極尋找出路。

到京城之後,他開始組織講學,宣揚心學觀點。

一場不行就兩場,兩場不行就三場。

慢慢地,追隨心學的讀書人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與理學分庭抗禮的局面。

而王陽明,也終於成爲了一代聖賢。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漫長一生中,都會經歷沉浮與動盪。

但真正的強者,從不怨天尤人。

因爲他知道抱怨不會讓問題消失,只會讓自己變得更糟。

與其沉溺在怨言中無法自拔,不如把握當下,全力扭轉乾坤。

青松不怨大雪之苦,而是奮然挺立,才能換來千古垂名;

梅花不怨寒風之殘,而是迎風綻放,才能換得孤傲之姿。

你能做的,就是把抱怨的情緒,轉化成努力向上生長的力量。

當你能腳踏實地去改變,未來才能迎來全新的轉機。

在紀錄片《王陽明》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卻認爲,王陽明真正留給世界的,是他那顆光明之心。

儘管命運的打擊接二連三,可他不僅沒有陷入絕望,反而在逆境中更見豁達,最終成就了立地成聖的傳奇人生。

幾百年後的我們,也會身陷困境,會經歷一輪又一輪厄運的洗禮。

但世間風雲縱然莫測,只要我們能擁有王陽明般的淡然心態,便能泰然處之,靜看雲捲雲舒。

點個贊吧,願你我能修一份豁達與超脫,不怨不艾,從容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