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海南・海難

海南省博物館展示之福建木帆船模型。(作者提供)

2024年5月11日,我帶着一份名爲〈「瑞慶」木帆船西沙羣島觸礁記――蔡景豐航舟蒙難紀實〉的海難文獻,首度登上我向往已久的海南島。

這起與海南有關的海難事件主角蔡景豐等人,是1917年1月6日於福建泉州晉江龍江澳(東石港)揚帆南駛,原本打算到新加坡貿易,意外在西沙羣島觸礁。他們和《海南雜着》作者蔡廷蘭1835年於金門料羅灣乘船東渡不幸漂往越南一樣,都是在獲救之後,還遭遇言語不通的困境,得靠筆談溝通,並仰仗當地福建鄉親伸以援手,始能返鄉。其故事始末如下:

話說1917年1月12日深夜,晉江東石蔡景豐家的木帆船「瑞慶號」在西沙羣島觸礁,全船哭聲如雷,亂作一團。根據蔡景豐自述,年僅十七歲的他「魂魄不知飛越何處,又念家中老母」,直哭到有聲無淚,「不知不覺亦與人縛在帆篙上」(失事者將身體縛於帆篙的用意是希望死後屍體有人撈起)。

不幸中的大幸,「瑞慶號」難民蔡景豐等八人幸獲海南島黎族漁民救起,暫時被安置在荒涼的孤島上,一個多月後才送往榆林港,之後又用船送他們到清瀾港口,請求瓊崖水上警察第二區署發給路照。2月20日,區長林善初發給「蔡景豐等十一人」路照(不知爲何多了三人),並派士兵帶路,送他們到文昌縣。他們隔天打聽到「福建會館在海口」,乃步行三日,去海口找福建鄉親幫忙。

那時,海口福建會館被陸軍連部佔用,守衛飽以槍頭,把他們趕回街上。他們逢人便問福建會館主人的住所,但言語不通,於是買來紙筆詳寫破船情況,要求善人君子資助,協尋福建會館主人。還好,有一老人用筆寫道:「你等隨我去見會館主人,求他收容」。於是大家向老人叩謝,隨後而行,終於見到了「和藹可親,身着長袍,鬢髮皆白」的福建會館主人。

據載,這位福建會館主人「姓粘號樸壘,前清孝廉,原籍福建閩侯,家移海南,已歷三世矣」,他在自宅招待十一位福建鄉親住了三天,又費心安排他們移居鄰近更爲寬敞的古廟十餘日,既照顧他們的飲食,又向好友「邱厚生老闆」募捐,並託運輸兵艦「福安號」炮手協助登艦載往廣州和香港,最後轉乘「天草丸」船經汕頭返回廈門。蔡景豐到家已是3月16日,距開船日長達七十天。

過去很久以來,我始終找不到「粘樸壘」的相關資訊,多虧5月這趟海南島之行,透過海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白金傑副教授及其研究生林安琪、李思彤的鼎力協助,我們不僅看到清朝海口所城地圖上標有「福建會館」,還循線發現刻有「福建會館」捐款的殘碑,找到福建會館舊址(水巷口31號),並在不遠處的西天廟後院地上掀起與這位粘姓會館主人有關的石碑,確定他不叫「粘樸壘」,應作「粘璞齋」,他姓粘名世玿號璞齋,實乃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海口舉人。

林安琪(左)、李思彤於西天廟後院協助掀碑。(作者提供)

短短五天的海南島之行,我很幸運地聯繫上了海口粘氏第九代的粘家銳先生,去到東門市場粘家二處老宅(新民東路54號、57號),又在同一條街上拜訪了「厚生號」老闆邱景祥(祖籍漳州詔安)的後人邱堅漢先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還可以有機會繼續造訪晉江東石蔡景豐後人,努力還原海南海口粘、邱二氏救濟福建鄉親蔡景豐等海難災民返鄉的這段感人事蹟。

粘世玿1902年所撰〈重修西天廟志〉碑。(作者提供)

粘忠桐(右二)、粘家銳(右三)攝於粘氏老宅。(作者提供)

【附記】此行,曾於瓊海市潭門鎮巧遇盧裕永、盧裕欽二位先生(祖籍福建莆田),他們回憶說1983年6-7月間曾於羚羊礁、甘泉島海域,拯救了一名下水撈貝卻被洋流沖走的臺灣年輕漁民,將他送回一直徘徊尋覓失蹤同事的高雄籍遠洋漁船上,那位高雄船長(姓胡)含淚感謝,並贈以大量乾糧、長壽牌香菸和柴油。他們希望如果有機會,歡迎這一位落海兄弟和胡船長到海南潭門相聚。

白金傑教授與邱景祥後人邱堅漢先生。(作者提供)

(陳益源/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本文來源:《金門日報》)

潭門盧裕永先生(左)與作者陳益源。(作者提供)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