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陸》8000元買塊硯臺「吃灰」

端硯。(維基圖片)

曉曉 | 26歲 記者

在我父親老家的牀下放着一塊精雕細刻、工藝精美的硯臺,可是父親並不知道這塊硯臺真正的價格。當年,這塊硯臺在我短暫的喜歡過後,迎來了「吃灰」的命運。

我是學新聞專業的,一畢業就進了一家傳統媒體,被安排在非遺文化報道組。我是個特別喜歡傳統文化的90後,在我看來,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承載着千百年的歷史,還飽含勞動人民的智慧。

每每看到這些瑰寶經由民間手工藝者的手再次呈現,我都大受震撼,也禁不住想把這些東西買回家。於是,我家牆上掛着手工刺繡、扎染和竹編工藝品,桌子上放着泥塑擺件……讓我本科技感十足的家裡,有了更多人文情懷的魅力。這些工藝製品的價格都不算貴,也紛紛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但有一次,我被主編老師安排做一篇關於硯臺的報道。提到硯臺,就不得不提中國四大硯臺之一的黃山硯臺,其中黃山硯臺之中,歙縣硯臺最爲出名。

到了歙縣,我們採訪了幾位端硯製作藝人,才知道小小的一方硯臺從選料、維料、開璞、設計,到雕刻、打磨、洗滌、過蠟、配盒,一方硯臺的出品總共需要十二道工序。一把把小刀,在他們的手中,卻可以變換出深刀、淺刀、斜刀,細刻、線刻、縷空這些炫麗的雕法,一方價值不菲的硯臺,甚至要經過制硯師傅一至兩個月的打磨。

看着眼前用匠心手作韻味的文創器物,我好像又被其中一方硯臺「種草」了,尤其是當師傅反覆提及它的特殊工藝和收藏價值的時候,我徹底「迷失」了,最終花了8000元(人民幣)買下了這方硯臺。

但說實話,返程前我就已經後悔了,全家沒有一個會用毛筆的人,我怎麼跟老公解釋自己花了這麼多錢買了個硯臺的事?於是,我索性直接把硯臺寄回了老家,並告訴我爸這硯臺挺值錢的,幫我好生收着。

不過顯然我爸怎麼也想不到一塊硯臺能值好幾千元。前段時間我回老家才發現,這塊價值不菲的硯臺被幾張報紙包着放在了牀底下,且已經在牀下待了許久。

(《這屆年輕人,愛買「美麗廢物」》系列五)

(侯燕婷、張琳、陶淘、馮曉亭、謝中秀/燃次元工作室)

【本文來源:「燃次元」公衆號(ID:chain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