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印度移工引熱議 學者:10萬移工不如1萬留學生

學界建議可和印度合作開設國際建教合作專班,達到產官學三贏。圖爲來臺外籍生。本報資料照片

近期印度移工議題引發討論,清華大學印度中心副主任方天賜認爲,印度人口多、留學生多,臺灣正好有能量可舒緩印度大專教育供給失衡的問題,「引進十萬印度移工,不如引進一萬個印度留學生」。他也建議與印度合作開設國際建教合作專班,配合缺工嚴重產業,讓印度學子來臺就讀併合法打工,達到學校、廠商、留學生的三贏局面。

方天賜提出印度有人口大國、年輕大國及語言等三大優勢。根據統計,印度留學生數從二◯一九年的一百萬人,將在二◯二五年成長到最多兩百萬人,但目前臺灣僅有約一千四百名印度學位生。

方天賜說,另一項統計顯示,印度在二◯三◯年前需要增設一千五百所大專校院,可見印度國內大專教育的供給失衡,需要以留學的方式舒緩,而臺灣正好有這樣的能量。

方天賜表示,印度中學生、大學生都接受英語教育,所以比東南亞國家更容易和臺灣教育接軌,建議政府勇敢、積極一點,與印度簽署教育合作協議。如果引進留學生,配合缺工嚴重的觀光業、旅遊業等產業,雙方建立適當的國際建教合作專班,讓印度學子來臺就讀,並在合作機構中合法打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對於學校、廠商、留學生而言是三贏局面。

不過,學界認爲,雖然僑外生留臺工作的評點制已相對寬鬆,有意願留下的的僑外生幾乎都可以留下,但在進入勞動市場找工作的過程中,少數僱主可能會顧慮中文溝通及書寫能力,或是若出事找不到擔保人等而怯步。

臺灣教育智庫發言人魏佳卉指出,各大專院校國際處纔是最大的外交機構,當學校帶來外籍生,且學生願意留在臺灣、成爲人力,高教能夠幫國家做的不只是教育,更是教育外交。

方天賜坦言,在教育方面,臺灣這個品牌在印度是需要去開拓的,印度學生傾向就讀醫學、藥學、管理、工程等科系,但可能不知道這些都是臺灣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