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者初具規模,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破曉時分”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趙雲帆 上海報道在約兩年的時間裡,人形機器人從純粹的“黑科技”開始,在以Op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以及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爲代表的快速技術迭代中,突然變成了一個極爲可能的事件。

目前,中國人形機器人行業的開發者數量已然初具規模。而以北京、上海、深圳爲“圈子”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集羣,也正在通過產業聯盟,以開源生態的方式,逐漸發展壯大。

6月6日,2024中國人形機器人開發者大會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拉開帷幕。大會上,開發者與行業專家就人形機器人本體與相關技術的開發進度、難點、商業化落地的前景,甚至頂層設計等命題展開了討論。

此外,傅里葉智能、智元機器人等炙手可熱的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也難得一見地出現在與會者面前,介紹他們迄今爲止“短暫卻燦爛”的開發歷程。與傅里葉智能、智元機器人一起,一波“新老玩家”也在展現其通用人形機器人本體的開發進度,以及其對商業化的理解,如達闥、開普勒、偉景、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大會上了解到,於5月中旬揭牌,由工信部與上海市政府聯合組建的“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也在大會中首次亮相。據悉,該機構目前已經在上海成立法人,預計將成立百億級產業基金,扶持國內通用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和產業的落地。

“集羣”與“開源”

在政策支持下,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根據賽迪顧問發佈的《2024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生態發展研究》顯示,2023年人形機器人產業進入爆發期,預計到2026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200億元,未來功能型整機將逐步佔據主流,發展潛力巨大。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在大會上指出,目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已經得到較高層面的關注。但一些關於行業整體發展的命題,仍有待行業的進一步解答。趙傑還透露,目前國家層面正醞釀通過成立基金的方式對人形機器人產業進行支持。

但趙傑指出,以上的動作與支持,或仍需建立在明確發展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目標以及手段上。“我們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再按這個目標(來推進)。(問題在於)人形機器人是達成這個目標的唯一手段,還是實現目標的手段之一,這是一直備受關注的事情,也決定了未來我們國家如何支持這件事。”趙傑表示。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認爲,人形機器人目前不僅是產業、社會熱烈討論的重點,也是大國博弈的關鍵。在他看來,在形成產業集羣之外,下一個人形機器人行業的落足點在於“開源”。他表示,當前中國人形機器人技術、知識、經驗缺少一個開源共享的平臺,“我們希望中國的共性技術可以促進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希望將這件事落足於開源,並且邀請所有參與者參與其中。”

加速商業化落地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瞭解,在與會的上海人形機器人本體企業中,傅利葉智能已經完成了約上百臺人形機器人的交付工作。不過,這些機器人並非批量生產造出的。“真正的大規模量產,可能要等3到5年後,甚至10年後才能進入家庭。而2到3年可能會用在一些To B的場景中。”傅利葉智能CEO顧捷表示。

對於未來,顧捷認爲,人形機器人會逐漸從通用性任務開始進行場景泛化,最終實現完成所有人類能夠完成的工作。但目前爲止人形機器人能夠完成的一些細分場景工作,並非只有人形機器人才能夠完成。

“目前缺乏的是算力、數據,缺乏很多的學術上沒能完成的統一。”顧捷還指出。

復旦大學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智昌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甘中學認爲,目前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產業化的速度比想象中要快、時間比想象中要短。由於在成本、技術成熟度等方面的優勢,我國通用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已經可以被控制在較低的水平,而價格無疑是商業化的基礎要件。甘中學還提到了優必選在兩家工廠對人形機器人進行實訓,以及宇樹機器人“9.9萬”開賣人形機器人對行業商業化的啓示。

同時他還認爲,通用機器人的商業化,也不應該拘泥於人形的概念。比如仿生機器人,強適應性的百變機器人,結合碳基硅基的新物種機器人等。“我們做人形機器人不一定要做出雙腳,可以做成兩輪,可以做成四輪,手也並非要做成人形手,可以是扳手或者能夠幫人飛行(的翅膀)。”甘中學指出:“隨着科技的發展,機器人的形態會越來越多,並且會隨着產業形態去改變。”

趙傑則仍然聚焦技術和具身智能對商業化運用的意義。他表示,人形機器人只會“走”是無法完成產業化的,而是要儘可能完成類人技能作業能力的飛躍,才能真正幫助人形機器人完成產業化。

浙商證券預計,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車、消費電子、工業機器人等領域龍頭廠商加持下,2024年人形機器人行業或將進入小批量量產元年,產業化落地進度有望超預期。作爲全球AI浪潮中,中國廠商能夠深度參與的領域,國產廠商發展機遇大。